没有计划的旅行才有意外的喜悦,有时候攻略做的太详细了,这份喜悦就没有了。
到万州的喜悦就是意外的。
从云阳张飞庙到万州就是一个小时,我们原计划着到这里吃个烤鱼就离开,下午还想另外找个地方转转,没想到就在万州待了下去。
去之前,好像万州除了烤鱼,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我们都小看了万州,曾经的“成渝万”,万州妥妥的是四川第三大城市,现在也是重庆重要城市副中心。
天生城和万州烤鱼
我们先导航了天生城遗址公园,冲着“天生城”这个名字,估计有些看头。
车一路盘旋而上,我忽然悟出这里和云阳的磐石城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城市高处的一个山头。甚好甚好,可以看看整个城市的面貌。
天生城遗址公园门口就是这样,旁边的路是上不去的,说是正在修建。
天生城因山势雄奇四面悬岩,绝壁凌空自然成城而得名。相传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
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仅 一线 蜿蜒陡直曲折窄小的石路可通寨门。
这个与合川的钓鱼城云阳的磐石城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为了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修造了一系列山城防御体系的其中一个,所谓的“川中八柱”之一。
天生城城垣分宋、清两个时期,清初这里还是夔东农民起义军的抗清据点。
当然,这里也是躲避土匪的好地方,战乱的时候有钱人都聚集在这里,土匪徒呼奈何。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好个天生城,山高路不平,肥猪一大遍,看到捉不成”的歌谣。
因为天生城真正维修不开放,我们不能游览。
但没有想到旁边就是天生城文旅街区,这里聚集着很多万州烤鱼店。在这里吃烤鱼,吃完随意转转,倒是不错。
以前只知道万州烤鱼有名气,但不知道万州烤鱼还是个“非遗”——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人说烤鱼其实来自巫溪,我们错过了巫溪烤鱼,吃上万州烤鱼也是补足遗憾。
万州烤鱼起源于南宋景炎元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集腌、烤、炖三种烹饪方法于一体,先将鱼剖洗腌制炭烤,再浇上用牛油红油白糖花椒辣椒等炒出的底料,然后放上西芹豆芽等爽口菜一起炖煮,香味浓郁辣而不燥。
一般都是草鱼和鲤鱼,三四斤的样子。
吃完烤鱼后,转转天生城文旅街区,这里建设的真不错,投资自然不小,是一个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
古朴典雅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吊脚楼凌空而立,层层叠叠摞着。要是晚上打上灯光,肯定更漂亮。
清人写万州“城郭依山壁,人家半石梯”,这个景象要是放在这里看,倒是很合适。
我们顺着三峡一路走过来,看到的城市都是沿着山势而建,以前到重庆市看到那样的建筑很奇怪,现在倒是见怪不怪了。
三峡移民纪念馆
万州的“万”是“万客来游”。清朝万州是四川省继重庆之后的第二个对外通商口岸,曾经的“万县市”还管辖了3区、8县。
当年提出以湖北宜昌、四川万县等地筹建三峡省,最后事与愿违,三峡省“胎死腹中”,万县市由一个地级市成为离重庆主城区300多公里外一个区,让万州人民很是疑惑。
高峡出平湖,平湖在万州。万州城依水而生、靠水而兴、临水而发,形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山水中”的独特风貌,一条175米水位线,让这座三峡库区最大移民城市获得新生。
我们决定去三峡移民纪念馆看看。
三峡移民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移民专题性纪念馆。
三峡工程建设历时20年,搬迁两座城市、十座县城、106座集镇。131万移民迁徙,数量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在中外水利建设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
中国人都知道“故土难离”这句话,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落到了全国各地。
大坝修建后,整个三峡成为一个巨型水库,水位逐渐上升175米,来自重庆、湖北两省的11座县城的群众,都需要迁至本省其他区域,甚至有十数万人还要迁至东部和南部各省。
巫山、秭归、巴东、奉节等千年老城,这些世代所居住的地方,都被水彻底淹没。
移民纪念馆里有很多很感人的文字照片实物,比如这张“背上桃花、水下故乡”。
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身为三峡移民的他,正要将自己的家搬往另一处,不久后他的祖屋即将沉入水底。
故土难离,最后能带走的,便是老屋门前那株桃花。刘敏华说:“院子里的桃树开花了,我舍不得它,想把它一起带走。”
三峡大坝是座丰碑,三峡移民纪念馆也是一座丰碑,这里值得来一趟。
三峡工程创造人类奇迹,三峡百万移民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移民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距离现在已经有二十年了,二十年就是一代人,不知道现在一百多万三峡移民的“移二代”现在的生活怎样。
不管怎么说,这里的移民纪念馆,记下这曾经发生的过一切。
来三峡只看大坝,看三峡景色,这是不完整的,看三峡移民的历史,才是完整的了解三峡。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