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路易威登、迪奥等奢侈品牌密集调价,DIANE法棍包单款涨幅达 600元,迪奥部分包袋涨价幅度甚至超过千元。这轮涨价看似延续了奢侈品行业“越涨越买”的传统逻辑,实则折射出品牌方的深层焦虑。



从数据看,自2020年以来奢侈品价格平均上涨 50%,路易威登近三年调价超 10次,仅 2024 年就两次涨价,热门包袋涨幅高达 13%。但市场反馈却与预期相悖。LVMH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时装皮具部门营收下降5%,亚太市场下跌11%。

奢侈品牌频繁涨价的动机,表面上是应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和汇率波动,实则是转嫁销售增长压力。以路易威登为例,其CARRYALL小号手袋从2024年初的 1.96万元涨至2.25万元,一年时间涨幅达14.8%,远超同期通胀水平。

有业内人士分析,奢侈品毛利率普遍超过 70%,成本上涨对终端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真正的推手是品牌方试图通过涨价维持“稀缺性”标签。爱马仕、香奈儿等头部品牌深谙此道,通过涨价策略,将铂金包、CF 手袋等经典款打造成“硬通货”。

但消费者正在用实际行动解构这套涨价逻辑。贝恩咨询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全球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减少5000万,其中Z世代流失最为显著。不过,奢侈品市场并非全面遇冷,特卖渠道反而逆势增长。

特卖平台唯品会的案例显示,在Coach、Kate Spade、Burberry等品牌的最新活动中,多数商品叠加消费券后价格仅为专柜价的 30%,甚至一些热门款最低可至 1-2折,很多商品上线不久便宣告售罄。



奢侈品特卖这阵风,正合了新中产既追求品质又要实惠的心理。在唯品会的特卖活动中,消费者画像多为中产女性和宝妈群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哪有不爱奢侈品的说法?不过是价格没降到心坎里。

从行业趋势看,奢侈品市场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大牌拼命涨价想保持高冷,结果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另一边像Coach这些牌子通过特卖反而杀出重围,成了大黑马。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他们不再盲目追逐品牌光环,而是更关注产品本身的价值。大家现在买东西先掂量三件事:值不值?用不用?划算不?以前咬咬牙为logo买单,现在货比三家看性价比,从“为面子消费”进化到“为里子算账”,消费决策背后是更清醒的自我认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