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展馆,千载文脉。在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的非遗文化研学基地内,千年傩戏遇上了现代编舞,古老花灯邂逅了青春创意,徽州漆画添上了青春笔触......
近年来,池州学院通过艺术创作、校地合作、社会服务“三轮驱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沃土中抽枝展叶,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新匠人”,让文化火种播撒至万家灯火。在这里,非遗与青春“撞了个满怀”。
《传灯》展演现场
走进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非遗文化研学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演示屏中播放的舞蹈作品。只见舞者一袭红衣,或腾跃,或旋转,或挥舞着象征祥瑞的五色伞,或戴起傩面大开大合,将池州傩舞的刚柔并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色伞及傩面是池州傩舞的必备用具。这一作品是该校艺术与教育学院教师李珵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为蓝本编导的原创群舞《遨游·傩》,作品将池州傩戏的首舞——“舞伞”作为主要描绘对象,表现了一个孩童从请傩神到演傩神的艺术过程。该作品于2023年获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二等奖。
“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本地有这样好的文化资源,我们当然要利用好、传承好。”李珵说。
“只有真正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切身体验、融入非遗艺术的全过程,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金珺同是该学院教师,她于2023年以六兽灯为创作主体编导了原创群舞作品《传灯》。
六兽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舞”中最具代表性的灯舞种类,又名“六兽太平灯”,是由麒麟、青狮、白象等六种动物组合而成,取“六六大顺”之意。
在编排舞蹈前,金珺已联系非遗传承人黄杰海对六兽灯开展了为期四年的研究,并带领舞蹈演员们前往六兽灯传承地——官港镇新溪村进行实地采风。
“在舞动花灯过程中应保证六兽灯一直处于摆动状态,不能停止”“举灯的时候脚下马步应该更扎实,重心要低”......现场,黄杰海亲自授艺,带着学生们感受了“制灯”“舞灯”的全流程。
经过一年多的打磨,《传灯》以六男六女的群舞形式呈现,动作淳朴轻快,通过对六兽灯传统舞蹈动作的提炼加工,展现了六兽灯繁杂精细的制作技艺与精彩壮观的灯舞过程。
有了本地非遗文化的“加持”,艺术作品“次第花开”,艺术创作“百花齐放”,在非遗文化研学基地内走一圈,就能领略到池州非遗的“气象万千”。
“展示厅内的作品基本都是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本土优秀的非遗文化融入其中,营造沉浸式教学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该校公共艺术系主任金龙向记者介绍道,该校学生结合本地非遗创作文创作品200余件,涵盖池州傩戏、傩面具、青阳腔、东至花灯、青阳农民画等非遗主题。
“您现在所看到的这幅画就是学生用漆画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傩戏文化,不仅观赏性强,还有收藏价值。另外,学校还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研究,以池州傩文化和地方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在全国各类专业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该校美术学系主任方向站在一处2米高的画作前自豪地介绍。
除了结合本地非遗开展艺术创作,该校教师也在学术领域不断“深耕”非遗研究。目前,该校教师共主持非遗文化相关教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0项,省厅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非遗文化相关学术论文近100篇。
青春“创”非遗 文化落地生根
在“百花齐放”的文创作品中,有两名学生的姓名出现了多次——贺传进、刘雪兒。
“从墙上挂的,到地上摆的,这一整块的文创作品都是两位学长学姐创作的。”该校2020级学生左宗鹏说道。
贺传进和刘雪兒是该校艺术与教育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020届毕业生,自入学以来,他们不仅在“创新杯”全国设计大赛、“中华杯”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设计大赛中斩获佳绩,还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池州傩戏,开展了一系列文创项目,池州傩戏Q版化研究、池州傩戏36枚面具图形及文创产品设计、池州傩戏面具之朋克风等成果将古老的傩戏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2019 年,他们设计的池州傩戏Q版系列产品被赠予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学院,让池州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池州是文化宝地,也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共同的艺术理想让他们在大学期间相识、相爱,也促使他们在毕业之际携手创业。2019 年,这对青年才俊注册成立了安徽省蹊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评审第一名的成绩入驻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注册资本500万元。
公司成立后,他们在传承、传播池州非遗文化方面“火力全开”。除了与池州学院、池州傩仙镇景区、池州市贵池区文化和旅游局等共同合作开发“傩韵祈福”等旅游纪念品,还创作了《基于池州地域文化的十二生肖纸雕创意及设计》等多件作品,成为了传播池州文化的“新名片”。
“现在很多学弟学妹们在他们的公司实习、创作。”左宗鹏向记者介绍道,贺传进和刘雪兒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文创设计与实践,积极为他们提供实习创业机会,将更多优秀作品推向市场、落地生根。目前,已累计吸纳3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带动2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围绕当地旅游景点傩仙镇设计主题文旅IP,获横向项目经费2.1万元,推动非遗文化现代转化;结合青阳腔设计主题茶具、书签、冰箱贴,与企业合作量产,入驻傩仙镇景区文创商店......越来越多像贺传进和刘雪兒这样的学生团队为地方文旅带来了大批创作“生力军”,也真正让非遗走出“象牙塔”,在校地合作的舞台长出“金叶子”。
“我校历来重视与地方合作交流,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长期以来,校地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魏鸿飞教授告诉记者,学校去年还联合贵池区文旅局在非遗文化研学基地内设立了“贵池区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合作成果展示专区”,合作开展项目式深度合作,鼓励师生积极挖掘池州地方非遗文化,进行教科研活动,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研学基地,共同挖掘文化、艺术、设计、展示等资源,围绕文创设计、非遗研学、成果展示等内容,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
Q版傩戏文创作品
基地内的校地合作成果展区
非遗插上“青”翅膀 飞入寻常人家
“哥哥,跳舞时真的需要戴上傩面吗”“我们过年的时候可以去看花灯吗”......近日,池州市贵池区福利院的23名儿童走进池州学院,在党员教师和“护蕾1+2+1”服务队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了池州学院美育基地,观看了池州傩戏、东至花灯等非遗作品。
自2020年起,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以“1名心理师+2名志愿者+1名儿童”的结对模式,为福利院儿童提供持续心理关爱。通过心理辅导、艺术教育、手工制作、户外拓展等多样化活动,帮助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据该校学前教育系主任谭甲文介绍,近年来共有近300名学生参与该志愿服务项目,参与项目儿童的心理健康测评优良率也从47%跃升至83%,该项目也在安徽省2024年度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中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护蕾1+2+1”活动的开展是该校学生履行社会责任,传播地方非遗文化的一个侧影。近年来,该校非遗文化研学基地与当地中小学深度合作,形成了多维度教育模式。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带领学生团队赴池州市贵池区实验小学、城关小学等校开设非遗课程,教授傩面具绘制、青阳农民画创作、六兽灯舞蹈基础动作等,累计覆盖500余名中小学生。另一方面,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来”,通过观展、体验非遗技艺、与专业教师深度互动,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文化生命力。2024年,该校非遗文化研学基地获批“池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未来学校将通过‘政校行企社’协同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如非遗工坊、实践基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课程融入地方技艺与跨学科创新,引入非遗传承人协同教学;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保护体系,开发文创产品拓宽市场。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非遗+文旅’模式,增强文化自信;依托政策支持与赛事激励,形成‘传承——创新——应用’生态链,来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魏鸿飞教授说。
学生志愿者为福利院儿童介绍非遗
(见习记者 陈 璐 通 讯 员 袁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