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在台湾的官邸里常常望着大陆方向发呆。
这个从浙江奉化走出来的"委员长",嘴上喊着"反攻大陆",心里却明白隔着台湾海峡这道天堑,百万大军也难越雷池半步。
老蒋的部下私下议论:"总统最近总爱翻看溪口老宅的照片,怕是思乡病犯了。"
转机出现在1956年夏天。香港《南洋商报》记者曹聚仁突然收到北京密电,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北上商谈要事。
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抗战时曾在第三战区当过战地记者,与蒋经国私交甚笃。
当他带着毛主席亲笔信返回香港时,连英国情报部门都没察觉这个普通记者竟怀揣着改变历史的秘密。
信中有句话让蒋介石盯着看了足足一刻钟:"溪口祖坟的松柏长青,丰镐房的桂花今年开得格外香。"
蒋介石的侍卫官后来回忆,那天蒋介石破例喝了半杯绍兴黄酒,还让副官找出母亲王采玉的遗照擦了又擦。
但是这位政坛老手很快恢复冷静,只派亲信宋宜山赴京探虚实。当宋宜山带回大陆建设突飞猛进的消息时,国民党高层一片哗然,连陈诚都嘀咕:"他们当真要和我们谈和?"
真正让两岸谈判驶入快车道的,是1965年李宗仁突然回归大陆。这位曾经的民国代总统在人民大会堂接过毛主席敬酒时,台湾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戡乱救国"的训词。
蒋介石看完李宗仁回归大陆的消息后,把当天的《中央日报》揉成一团摔在地上,转身却吩咐蒋经国:"给曹先生订张头等舱机票,就说我要在日月潭请他喝茶。"
蒋介石和曹聚仁在日月潭涵碧楼的密谈持续了三天三夜。曹聚仁后来透露,蒋氏父子最初连窗帘都拉得严严实实,直到第三天清晨才推开窗户让阳光照进来。
蒋介石开出的六个条件堪称精心设计:他要带着旧部定居庐山当"国民党总裁",儿子蒋经国坐镇台湾当省长;厦门金门合并成自由市当缓冲,台湾保留四个师兵力;然后还要求大陆按美援标准给台湾打钱。据说毛主席听完汇报拍案大笑:"这个蒋光头,做生意倒是一把好手!"
在蒋介石提出要求后,北京方面的爽快答应超出所有人预料。
周总理还特意安排摄影师拍摄庐山美庐别墅,并承诺"台湾同胞的生活只会更好"。眼看就要水到渠成,台北阳明山的官邸却突然传出消息:谈判暂缓。
原来1966年大陆政治风云突变,蒋介石看着报纸上"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标题,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参谋总长周至柔说得直白:"现在回去,恐怕连中山陵都要被贴上大字报。"
历史的转折往往充满戏剧性。1975年清明节,病榻上的蒋介石突然要来纸笔,歪歪扭扭写下"落叶归根"四个字。
秘书曹圣芬明白这是想给北京递话,但此时的毛主席也躺在中南海的病床上输液。
两位斗了半个世纪的老人,最终隔着海峡各自留下遗愿:蒋介石棺木暂厝桃园慈湖,说是"以待来日光复";毛主席则嘱咐后人"一定要把台湾的事情办好"。
如今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望着从北京运来的《溪山行旅图》,不禁想起曹聚仁晚年那句感慨:"当年若成事,这画早该回庐山了。"
从两岸密使穿梭往来到金门炮战默契停火,从"九二共识"到海峡论坛,历史长河里那些未竟的握手,终将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中找到归途。就像阿里山的日出,云开雾散时,照亮的必是整个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