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前夕,我省多地迎来结婚登记预约高峰。据记者了解,合肥市包河区政务服务中心婚姻登记处和骆岗公园婚姻登记处5月20日、5月21日两天的结婚登记预约量达650对左右,是日常办理量的5倍多;芜湖市鸠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预约了150对左右,加上现场办理,预计登记超过230对,是日常办理量的4倍多;太和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预约176对,是平时办理量的近3倍。
这是5月10日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我省婚姻登记首迎“甜蜜考验”。取消户口簿作为必备登记材料、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法定......系列“新规”让新人切实体验到了政务服务的效能与温度。
不再提交户口簿
结婚登记更自主
5月16日,在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骆岗公园婚姻登记处,新人王先生和张女士盛装前来登记,身后跟拍摄影师不时按下快门。“我们今天只带着身份证和照片过来,结婚登记不用户口簿了,给新人带来很大的便利,不用再回老家拿户口簿了。”张女士告诉记者。
过去,户口簿是结婚登记的必备材料。众所周知,户口簿是全家人共用一本,很多时候是由长辈保管。虽然法律上并未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经过父母同意,但现实中,要办理结婚登记,需向父母索要户口簿,相当于要经过他们的同意。
“取消婚姻登记提交户口簿限制后,新人结婚登记将变得更自主。”安徽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心理学教授王世民告诉记者。
在包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主任杜会光看来,取消户口簿作为必备登记材料,既是政务服务的“减法”,更是数据赋能的“加法”。“全国婚姻档案电子化、户籍信息系统联网核查,让纸质户口簿的证明功能被精准替代。”杜会光说,如今,通过身份核查后,婚姻登记信息一目了然,实现效率与准确性的双提升。
破除户籍限制
新人告别“为爱奔波”
“5月10日以来,含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共办理户籍均为省外的婚姻登记‘全国通办’7对。”含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主任窦平峰介绍。
以往新人登记结婚,必须回到其中一方的户籍地办理。“跨省通办”实施以后,户籍均非本地的新人,可以凭借其中一方的居住证、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地办理婚姻登记。如今,在“全国通办”背景下,新人可以就地结婚,甚至旅行结婚。
“‘全国通办’打破了婚姻登记的户籍限制,让新人无须‘为爱奔波’,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杜会光说。
不过,“全国通办”也赋予了婚姻登记机关之间一种“竞争”的属性,那些身处热点城市、登记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婚姻登记机关更容易赢得新人青睐。而一些外出人口较多的县区,婚姻登记的办理量可能会逐渐萎缩。
对此,王世民认为,对于“流量”大的婚姻登记机构来说,可以拥抱“流量”,带动周边甜蜜经济发展,“流量”小的婚姻登记机构则可以创新登记形式,发掘本地文化资源,为年轻人打造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婚姻登记服务。
“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数量减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将‘小’转化为‘精’和‘特’。”窦平峰说,转变服务方式、举办融合本地特色登记活动,提高婚姻登记的服务体验,将是大势所趋。
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法定
为幸福婚姻“保驾护航”
此次婚姻登记“新规”的另外一大亮点,是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写入“条例”。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这样写道:“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充分发挥婚姻家庭辅导师等专业人员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婚前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方面的作用。”
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在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增强婚姻家庭责任感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今年‘5·20’‘5·21’期间,我们将开展文明婚俗文化活动,通过互动游戏体验,进行婚前辅导,倡导喜事新办简办的婚俗新风。”杜会光说。
含山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则邀请了热心公益、具备素养、善于沟通的爱心人士齐大姐担任婚姻家庭辅导师,设立了“齐大姐婚姻辅导室”。“通过积极开展婚前辅导、婚姻疏导等工作,将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宣传内容融入其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窦平峰说。
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可以为幸福婚姻“保驾护航”。王世民表示,借助此次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写入《条例》的时机,民政部门应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预算编制,建强配足婚姻家庭辅导力量,加大宣传,让婚姻家庭辅导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 本报记者 刘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