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运签#

四川巴中街头,一位老人捂着眼睛蜷缩在台阶上,鲜血浸透纸巾,身旁是散落的药房塑料袋和路人惊慌的目光——这一幕发生在5月18日下午的巴州区南坝普天名都小区附近。据目击者描述,一只狗从巷子窜出,扑向老人头部撕咬,随后逃之夭夭。民警赶到后确认“狗已被处理”,但这场悲剧留下的疑问远未消散:为何类似事件总在重演?

然而,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仅今年上半年,巴中已发生多起恶犬伤人事件。1月,当地一条流浪狗连续咬伤11人,最终被集体捕杀;更早的案例中,甚至有疯狗在校园周边流窜,引发家长持棍防身。而此次事件中,涉事犬只身份成谜——是家养犬挣脱束缚,还是流浪狗游荡伤人?目击者说法不一,暴露出犬只管理中的“身份盲区”。



表面看,问题出在“狗链未拴”。但深挖之下,犬患实为人祸。有犬主以“狗自己跑了”推责;部分社区对禁养犬睁只眼闭只眼。更讽刺的是,法律早有规定——饲养人需承担无过错责任,但现实中赔偿难、追责难成常态。哈尔滨一名女子被德牧咬伤后,犬主拒不赔偿,最终靠警方介入才勉强解决。



有人怒斥“狗权高于人权”,要求捕杀所有流浪犬;也有人反思“熊孩子挑衅宠物反被咬”的案例,呼吁双向约束。而专家指出,犬患本质是“规则失守”。技术手段如芯片植入、电子犬牌在上海等地试点成功,却因成本和管理惰性难以普及;成都某街道通过“养犬自治委员会”将违规与信用分挂钩,使伤人事件骤降70%,证明社区共治潜力巨大,但推广缓慢。

每一次“狗已处理”的通报,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掩盖深层矛盾。若犬只身份无法追溯,责任便成糊涂账;若违法成本仅限“提醒拴绳”,规则便成空文。更值得警惕的是,犬患正演变为“城市病”的缩影。当老人因犬袭血染街头,该质问的不仅是养犬人,更是整个社会的规则意识——对生命的敬畏,不应止于口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