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县,镶嵌于川西河谷之间,东倚岷山雪峰,西接邛崃云海,黑水河与岷江在此交汇,自然风光雄奇。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人在此设“湔氐道”,首次将中原文明带入岷山深处。
清朝末年,茂县作为茶马古道节点,既有古朴的羌寨碉楼,又有南来北往的商队。
如今的茂县羌寨
那时的茂县,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让我们通过,1917年美国人甘博拍摄的影像,去探寻150多年前茂县的风貌!
△岷江上的溜索,用细细的竹篾,一根一根缠绕而成。过江的时候,脚下波涛滚滚,令人目眩神摇。
△茂县郊外的土门镇,还看不到一点现代工业痕迹,完全保留着农业社会的状态。
△镇上的羌族居民,坐在饭馆里闲聊
△两个玩石的小孩,他们身后是一家旅馆。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将包裹放在外面休息。
△茂县的南大门——阜康门。虽然没有护城河,但进城的道路上,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坊,上面写着“光昭女史”四个大字。看来是表彰当地的一名贞洁女子。
△羌族人修建的碉楼,四周都是苍翠欲滴的大树。
△碉楼里的“抬枪”,这是清朝军工厂生产的老式火枪,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曾大规模装备清军。
由于体型笨重且射击精度差,战后就被清军淘汰。但是在偏远地区,抬枪一直用到了抗战胜利。
△甘博在和当地人交换物品,他的身后,就是著名的“九鼎山”,因山有九峰而得名,最高峰名为狮子王峰,海拔4989米!如今已是旅游胜地。
△负责保护甘博的北洋士兵,当时清朝已经灭亡,他们也都剪去了辫子。
△茂县城内的“游神”,轿子里坐的是城隍的木雕塑像。
△茂县城里的一位家庭妇女,正在认真的编织麻绳,补贴家用。
由于茂县远离中原,反而没有受到“裹脚”习俗的影响。
△这是小溪边的“捣米机”,水流带动木锤,上面还有遮风挡雨的棚子,用简陋的工具,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从未见过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神中充满了警惕与好奇。
注意看他身边的土狗,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华田园犬”,它们是东亚狼的后代,忠诚度高、不挑食、还非常聪明。平均寿命15年,最多可达到20年,是极为出色的伴侣犬。
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量欧美犬种的进入,颜值不高的田园犬,被逐渐放弃,数量急剧减少。
△如今,纯种的田园犬,已经很少见了。
△抽旱烟的老太太,这烟袋锅是真长
△在门口晒太阳的一家人,标准的三世同堂。
△头一次看到外国人的老大爷,明显有点发懵。
△进城卖草鞋的小贩,他的扁担是向上翘起来的,和中原常见的直扁担,完全不同。
△一群玩耍的儿童,个个面色红润,看起来伙食不错。
△茂县东大街上的一个少年,他身后背着“神龛”。相当于一座流动的“寺庙”,可供路人焚香祭拜。
△喝咂酒的羌族人
△准备出城的僧人,他面色黝黑,身形干瘦,甚至没有鞋子。显然是一名“苦行僧”
△甘博的护卫,正在捡拾路旁的野果,看起来味道不错。
茂县地处川西高原,日照充足、还有高山雪水灌溉,产出的水果爽口脆嫩、香气浓郁,尤其以茂县李子最为知名。
△背柴的老农,他砍的木柴,每根都是直溜溜的,可见是干农活的好手。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茶包已经完全交割,只剩下了空荡荡的背架。
△岷江上的轿夫,晃晃悠悠的走在索桥上。
以上这些,就是1917年,甘博拍摄的川西茂县。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也看不到现代化的痕迹,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古朴,和现在的繁华喧嚣,完全不同,真是令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