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学术颠覆性结论!

严正声明:重大原创理论,转载、摘引、观点引用,必须指明出处,必须符合学术规则、版权法规,否则追究学术不端或经济责任!

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竹篓窖泥法甘蔗酒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主要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手段,以及从“人类学”的角度,已经扩展到全球史前文明,相关专业论文投到了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正在修改或撰写新论文。

一、当前传播三星堆为古蜀文明所为

一些研究三星堆的专家认为是古蜀文明,并且对此作了清晰地界定:主要依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所记载。即:从蚕丛氏称王开始,然后是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的统治。

并且把三星堆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记载的古蜀国发生关联还在于:这二本文献记载了蚕丛为纵目人。而什么是纵目?也无量化的标准或具体的模型参照,而三星堆却出土了一些眼睛突出的面具,这二者正好能够产生某种联系,于是把某些联想就干脆成了结论:这就是古蜀国的纵目人的模型。

二、从“踩坑”到用“实证”得到三星堆根本不是古蜀国,而是商王朝!

笔者从2021年3月进入了三星堆研究时,开始也沿袭“前说”,但到了2022年6月,综合大量“实证”基础上才发现:三星堆根本不是古蜀国,而是商王朝所为!

而政权中心在祭埋坑附近或成都平原, 6月19日开始发表了该观点的文章“三星堆突破想象极限,真实的结果大出意外”,随后又发表了多篇文章,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见下图)。



笔者当时还未发现《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所记载的古蜀根本不在四川,只是认为时代与三星堆不相符:古蜀国应该在周朝中期或后期才建立。

三、三星堆是古蜀人所为吗?古蜀国在四川的种种矛盾

1.最大的2个漏洞!

(1)墓地群

《华阳国志》记载“凡王蜀十二世”。这么多年别说在成都平原,就是整个四川也没有发现《华阳国志》、《蜀王本纪》记载的古蜀国王们及家族的墓地群。

一个存在了十二世距今才2000多年的国家,没有墓地群?这是不可思议的!从而无法用考古来印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那么,就存在很大的可能:要么文献记载是假;要么古蜀国根本就不在四川!

(2)古蜀国最早建立时间也是周朝中期

笔者还最先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漏洞:支撑是古蜀国的重要文献《华阳国志》记载了“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根据此记载,蚕丛建立的最早古蜀国也是周朝中期了,而三星堆无论碳14检测或是众多文物特征显示都是商朝。

●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在此二大漏洞下得到的结论,已经完全可以判断为“伪”!

2. 武王伐纣,蜀与焉,八国牧誓

《尚书・牧誓》详细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对参战各方的誓师过程。其中提到“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

而考古已经证实此时的周部落,在今天的宝鸡——周塬遗址,周武王能够联络八国,在古代信息和交通不发达的时期,这几个国与周距离肯定不是非常远,并且可能都是邻国。

而蜀在今天的成都平原的位置的话,此重大历史事件极难得到合理解释。

3. 成都平原的蜀王怎么会与陕西咸阳的秦惠王因打猎相逢于峡谷?

《华阳国志》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

四、传世文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的真、伪?

1.《蜀王本纪》

据《华阳国志·序志》记载: “司马相如、严君平﹙遵﹚、扬子云﹙雄﹚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但这七八家所集记的“蜀本纪”,除题为扬雄所撰《蜀王本纪》外均散佚无考。

而见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等著录的《蜀王本记》一卷,是晋以后人从《华阳国志·蜀志》等书所采录的部分內容抄录补缀而成的,加题为扬雄所撰的《蜀王本纪》,唐宋后又佚散。

到明清有郑樸、洪颐煊、王仁俊等学者从《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等类书,以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及《文选》等的注家的引用中辑出,文字互异。清严可均的《全汉文》参合互见、稍加整理的扬雄《蜀王本纪》是目前所用的版本。

简而言之:其他版本均失,而现在看到的《蜀王本纪》是明代郑朴从别的书中辑集而成。很显然与原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2.《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为晋代常璩(约291年~约361年)所作。

在北宋之时,《华阳国志》仍然是完本。到南宋之时,《华阳国志》已经残缺不全。

目前所知的《华阳国志》的最早刻本,是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成都府尹吕大防的刻本,是为吕本。吕本所据非善本,亦未加校勘。此刻本早已失传,仅有吕序留存。

至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邛州知州李壁(著名史学家李焘之子)加以校正、重刊《华阳国志》,是为嘉泰本(李本)。明清以来刊印的《华阳国志》,所使用的祖本都是嘉泰本(李本)。

●《华阳国志》在北宋都是完本,到南宋残缺不全,但在南宋1204年李壁就开始校正、重刊,这中间只间隔了几十年,那么所失部分应该容易查找、补正。到当今版本再无遗失,所以此书从原作者著写到流传至今,保真率非常高。

笔者认认真真阅读过此书,可以说,记录历史的专业水平非常高,对待历史的态度也非常严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史记》。

比如,关于蜀王杜宇并未提及《蜀王本纪》记载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

常璩肯定也看到这段内容,但作为历史记载,需要确凿的事实,所以他只字未提。而根据出土遗址看,这方面的流传很大程度是真实的发生(后面会有证据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

五、《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记载的古蜀国究竟在哪里?

●让人目瞪口呆:墓群、铭文、文献互相印证,高度吻合,古蜀国原来在陕西的宝鸡!

资料:宝鸡弓鱼国墓地主要分布在今宝鸡市区的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等地。自1974年至2003年间,这里共发掘墓葬29座,车马坑2座,马坑4座,出土文物三千余件,最让人惊喜的是出土了很多金属铭文。

●以前根据器物上的一些铭文解读为“弓鱼国”,但翻阅史料,又无蛛丝马迹。

凡是此种丝毫不用怀疑又是对铭文解读错误造成!

在我国比比皆是,如:湖北的曾侯乙(应为楚文王)、河南的安阳的妇好墓(应为周公墓)、河南鹿邑太清宫墓(应为姜子牙墓),以前解读都为历史上子虚乌有的人物,或无法具体指出是谁。

这些墓规格都非常高,作为常识,怎么会是历史上毫无记载的人物?

相类似的还有:一个极其富含科技含量的产品:滴水计时器,被错误解读为晋文公为自己的女儿特制用于观赏的陪嫁品!

毫不夸张地说,此种现象还存在不少,只是暂时列出这些。

根本原因在于:以前对甲骨文(金文)的解读基础理论都是错误的造成,解读的结果与真实答案自然毫无不相干。

六、结合出土的器物、铭文、传世文献,解析古蜀史及人物

1.此遗址的铭文对于破解甲骨文、金文非常难得!

a.这三个墓群出土了很多铭文,笔者解析这些铭文时,不仅结合了器物,还与铭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即:不只有解析过程,还有证伪过程。

b.图上列出了器物和铭文,器物与铭文相连的,为铭文雕刻在此器物某个部分,均为青铜器,全文相同。

c.尤其可贵的是这些铭文出土于同一墓群或相隔不远的墓群,能够从器物以及文字的风格进行比较。

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详细罗列出来,只能放到以后论文或专业著作中。

2.蚕丛(应该为蚕虫)、白鹳、蜀



(1)上图a部分,中间的器物为天公地母,前面的文章分析过,与刻有虞、夏、商铭文的器物完全相同。

第一个字同样表示“像绳一样连结,指部落联盟”;“蚕丛”,其实应该为“蚕虫”,此字左边是像蚕吐丝的图案,右边是一条蚕,像“虫”一样。古代是先有读音,后来有了文字根据读音对应上去的,于是根据can cgong读音对应了一个“丛”,其实对应“虫”更准确。用鱼头表示“头领”。

(2)看上图“白”字下面是“鹳”,鸟的线条图案非常明显,并且古人在表达时还非常细致,在此字的头部用了一个图案表示这种鸟的叫声,只是此拓字稍微模糊。笔者查阅了不少铭文、鸟的视频以及图片,并进行对比、分析,才明白此图案的意思。不得不为古人的用心赞叹!

以前很多资料对此历史人物的写法出现了多种,也不知此姓名的来源,人们口头传播时知道读音为“bai guan”, 《蜀王本纪》用的“柏濩”、《华阳国志》用的“柏灌”,这些作者也是根据读音,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对应的文字,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当我们现在看到出土的、当时雕刻的铭文时,才明白应该是“白鹳”,用一种鸟表示的姓名或“名”。

(3)此段铭文有表达联盟的图案,也出现了“蚕虫”、“白鹳”,表示是这二个部落组成的联盟。而“白鹳”后面没有出现用“鱼头”表示 “头领”的图案,说明组成联盟后,只是“蚕虫”为头领。

(4)“鼎”、“锅”,有人对此字解读为“锅”,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

●对于此字的解读笔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破解,具体方法是:列出了此遗址的很多器物、铭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参考了其他遗址一些器物和铭文,最后才得到此结果。

并且还发现了古人用特定器物记录铭文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由于涉及核心的重要内容,放到论文里面讨论。

(5)此遗址出土的多个器物上面有“蚕虫”的铭文,见上图b。因为刻写的人不同,加之当时对文字的写法也未有强行的标准化,所以有一些差别。

(6)此遗址一个墓中还出土了一个青铜人像,见下图,此铜像与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纵目人”——“蚕虫”简直高度一致!



(7)铭文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蜀”字,雕刻在一种鼎的底部,蜀字出现了多种甲骨文、金文,而此种字形还是第一次见,为何这个图案要解读为“蜀”字?见下图。



对于古代“蜀”国究竟用的什么文字来表示,以前有多种见解,最多的是认为像一条蚕,见下图。



甲骨文中的“蜀”字是一条有大眼睛、蠕动如蚕的肉虫子,上部是它眼睛突出的头,下部是其盘曲的身子。

●而宝鸡遗址出土的铭文“蜀”字,却是当时“蜀国”人自己选定的,应该是最准确的!从字形上看,应该表示当时所居地的位置和地形。

3.鱼凫



铭文显示,鱼凫曾经称帝。并且此遗址出土了很多鱼型器物(见下图),可能与他有关,民间流传,鱼凫帝正是此方面的能手,说明他们主要靠捕鱼为生,出土文物与民间流传正好形成互相印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嘉陵上还有很多以鱼船组成的群体,他们长年生活在江上,以打鱼为生。笔者小时候目睹过,最大的群体可能有二三十只鱼船,并且大小、船型不一样,主要以凫鸟为捕鱼方式,从江上驶过时,不停吆喝凫鸟捕鱼,声势浩大,都会吸引两岸的人驻足观看。他们晚上停息在岸边,会主动向当地人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听他们说,来自嘉陵江上游的宝鸡一带。

到80年代后期,由于出现了非常轻并且牢实的塑料鱼网,以及机械驱动鱼船,这种捕鱼方式就逐渐绝迹了。

笔者小的时候,对他们充满了好奇,所以一直铭记在心。

现在想起,他们肯定真正属于古蜀国的后人。

4.杜宇,隐藏的千古谜案可能被破解!

《华阳国志》记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

以下出土的铭文,基本包含了这些信息。从图案看,杜宇也用的一种鸟来代表自己或表示的称呼。应该是墓中出土的野鸡的形象(见下图)。同时铭文中还出现了一个“妃”字,正好与 “纳以为妃”的内容对应。



●专题研究:历史疑难杂症问题:千古谜案,杜宇可能被谋杀篡位!

蜀王本纪》记有“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

《华阳国志》却记载为“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一些民间传说大意为:杜宇派丞相开明去治水,望帝(杜宇)与其妻通,杜宇知道后,被开明合伙谋害悄悄埋葬,然后篡位,所以杜宇变成杜鹃成天哀鸣。

李商隐写的诗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诗意也含有几分凄凉。

很显然流传的这则故事当时肯定有知情者,故意编出了“有关杜鹃哀鸣”的故事流传开来暗示真相,可惜当时的蜀国人无法破解里面的真相,几千年人们都没理解!

流传的故事中竟然隐藏了几千年的一桩公案——杜宇很大程度是被谋杀然后被埋葬!

让人震惊的是,这桩几千年前的公案居然留下了作案证据,能通过考古得以破解!

因为此遗址的茹家庄出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墓。

这座大墓没有随葬任何器物,发掘清理时发现骨架身裹芦席,在腰间第八肋骨处有用绳索绑扎痕,绳痕径1.5厘米、残长32厘米。骨架头向西北,面向墓室,双臂弯曲,双手交叉在面前,躯干下肢稍屈,侧身葬。骨架颈部有残长8厘米、宽2.1厘米的一根皮条痕迹,明显是被缢而死。

但让人值得深思的是这座墓葬形制宏大,有一条斜长的墓道,肯定又是一个王级墓!



根据前面的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此墓的尸骨应该为杜宇!通过考古竟然揭开了一桩几千年前的公案!

5.开明,号丛帝

(1)传世文献记载的开明的诸多信息与出土铭文记载的吻合度高。

 《华阳国志》记载“开明立,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



出土铭文包括了“号曰丛帝”以及其后代有多位帝王。

《蜀王本纪》记载“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出土铭文上有“鳖”。

(2)《华阳国志》记载了:蚕虫开始称帝,白鹳没有称帝,然后是鱼凫、白鹳、杜宇、开明,所以称呼后面用的“鱼头”表示“头领”。看下图出土的铭文,只有称王后,才用的此图案,正好印证“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帝称王”。(王与帝究竟有何区别?需要另行研究。)



(3)《华阳国志》记载“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

该遗址出土了以下5个器物,每个器物底部刻有铭文(见下图)。每个图案表示用力向上举的大力士形象,共5个,正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七、把铭文解读为“弓鱼”是误解,并非“弓鱼国”遗址!

此遗址共出土了三个不同地方的墓群,见下图。



1.三个墓群并不属于同一个部落或国家,把铭文解读为“弓鱼”是误解!

(1)只有纸坊头在渭水北岸。

(2)解析出土的铭文和器物可以得到,竹园沟这个部落由纸坊头搬迁过来,不只铭文上有记载,此部落与周朝关系紧密,而且这二个墓群的器物风格、规格基本相同,特别是下图的铭文写法以及器物风格完全属于周(详细分析见论文),与茹家庄蜀国的有很大不同。前者铜器形体较大, 庄重雄奇;后者器形较小, 制作粗糙。



(3)器物上的铭文还记载有(见下图):在商朝时期纸坊头还属于商的封地,与蜀属于邻居关系;铭文还记载此部落与蜀还存在联姻关系,所以相距如此近,却能和睦相处(限于篇幅,详细分析见论文。)



2. 蜀国墓出土了不少有关虞的铭文

前一篇文章“遗憾!国宝重器价值超司母戊鼎,其铭文载有虞夏且信息量大,但被冷落”解析的铭文和器物就是出自此墓群。

●此墓群出土的铭文还了记载源自良渚的耕土、种植稻谷以及与玉琮上的图案相关的一些信息(见下图)。

再次证明:并非没有甲骨文、金文记载虞、夏,而是以前无法正确解读,关于虞、夏、商的记载并不是孤立的,而有相关证据链存在,更为详细的解读见相关论文。



3.墓地群并非一次性埋葬,而是后来集中进行了第二次埋葬

(1)重大日期或重大事件,如新年祭祀、举行族群祭祀等。

(2)新旧墓合葬,几代人合葬。

证据是:共存于同一墓地的青铜器的组合或数量多寡都有明显差别;同一时期墓葬中往往同时存在着几种不同类型的组合。

八、推演成都平原文明史,彻底实证三星堆非古蜀国文明,而是商王朝!

●用三大元素进行大量考证、对比、分析,推演成都平原、古蜀国文明史

三大元素:

a.良渚、三星堆、金沙、宝鸡这四地的遗址出土的文物;

b.三星堆、金沙内含的“上古语”、宝鸡古蜀出土的大量铭文;

c.《华阳国志》、《蜀王本纪》、《史记》等传世文献。

A.推演成都平原文明史

(1)虞时代的部落联盟。

依据:三星堆、金沙出土的金箔的图案表达的意思;

成都平原是虞其中一个联盟部落,以鲤鱼为标志。

(2)商部落。

依据:三星堆、金沙出土的金箔的记载、内含的“上古语”、以及传世文献。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

(3)后夏所在地。

依据:对良渚、三星堆、金沙、石峁等遗址出土的文物的综合分析,加传世文献记载。

(4)商王朝所在地。

依据:据三星堆、金沙、二里头遗址的文物,尤其与二里头共同出土了代表每个商王身份的铜牌,再加上三星堆、金沙内含的上古语。

(5)西周封地。

依据:三星堆、金沙出土的大量文物,加传世文献。

时间约为:公元前1046年。

商灭亡后,周武王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以殷治殷”。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继续治理原都城地,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武王病逝后,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公征讨,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发生时间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39年。

(6)约公元前1038年,周王朝直管地。“三监之乱”后,成都平原(包括三星堆)回到周王朝直管。

B.三星堆祭埋坑时间

依据:碳14测年最晚时间:公元前1131年~公元前1012年。

综合结论:

比较A、B发生的时间、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遗址状况、内含的“上古语”、加上传世文献记载等元素,得出三星堆出土之物为史料记载的摆放在鹿台的物品——展览物、祭祀物,周灭商时,被火焚、打砸,然后被纣王之子武庚,收拾残物再添加了一些祭祀物,然后挖坑进行填埋,并进行祭祀。

所以从坑中出土物的特征显示出,有老物被毁灭又有新物加入,除后面新添的5、6号坑,先前的坑是按南斗六星布局。而6号坑是专门祭祀苏姮己、5号坑是纣王,可能是苏姮己娘家所为,或后来特殊节日重新祭祀。

古蜀国无论时间、所在地域都与三星堆无关,再看下面推演。

C.古蜀国——与成都平原无关

(1)最早建国时间

依据:a.《华阳国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蜀在宝鸡称王也应该是“周失纲纪”最早应该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即公元前770年之后; b.宝鸡出土的(古蜀国)遗址。

(2)疑难杂症解疑:《华阳国志》 “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

综合分析,此处的“成都”,指汉中腹地。由以前的宝鸡一带,迁入了汉中平原腹地。

因为后面还有记载:《华阳国志》“周显王(?—前321年)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 。

依据:宝鸡出土的(古蜀国)遗址分析。褒应该是宝鸡,汉指汉中。

周显王时古蜀都还在宝鸡附近,比开明王起码晚了200多年,所以早先的开明时期肯定没有搬迁到今成都平原的“成都市”。

(3)古蜀国灭亡时间

《华阳国志》“周慎王(?-前315年)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注:宝鸡的蜀国被秦所灭,其土地归于了秦国,但此时成都平原还属于周朝土地。

●专题研究重要问题:成都平原历史上第一次紧密相关的“蜀”

——涉及古蜀、巴国、今四川、重庆极其重要的历史年——公元前315年。

依据:《华阳国志》、《史记》、宝鸡古蜀遗址。

公元前315年,秦国占领了秦岭附近的古蜀、葭、巴。

葭:就在秦岭附近,可能是今天的巴中靠近秦岭一带。

巴:《华阳国志》“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结合宝鸡出土的古蜀遗址,巴国东边为当今渭水流向湖北一带,西就在巴中一带,南边在今贵州与涪陵一带,整个区域是起源于秦岭的大巴山开始的一些部分,然后终于重庆的尾。主要区域在大巴山及山周边。

秦惠王把原蜀、葭、巴以及本属于周朝的部分土地:包括今:成都平原、四川其他部分区域、重庆的部分区域,然后重新调整、划分, 设置为“蜀侯”,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以张若为蜀国守。并重新设立巴郡。

注:从设置为“蜀侯”和“巴郡”,就能看出土地的性质。“侯”一般是国家性质, “郡”则是诸侯国——秦自己的领地。

由于少数民族人尚强,乃牵移秦民万家充实蜀

●这才是成都平原历史上第一次与“蜀”紧密相关。

记录最早存在“蜀”应该是《史记》:“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蜀山氏”很大程度也是指宝鸡的蜀国在先前还是部落时期,并非是成都平原。

续前:A.推演成都平原文明史

(7)东周

●公元前312年,撤分巴郡、蜀侯的部分区域,增设了汉中郡。

●公元前309年陈壮谋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公元前308年,封 “子惲”为蜀侯。

●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建造了载入世界文明史册的“都江堰治水”工程。

“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

(8)汉朝

●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首次划分设置了广汉郡。

●孝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前157年)末年,以庐江文翁(究竟是谁,有争议)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

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

●孝景帝(公元前 188年-前 141年)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

汉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置蜀四部都尉。

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建造成都外郭、十八门,于是郡县多城效仿。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划分牂柯设置益州郡。

(9)刘备建立蜀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西蜀”, 263年为魏国所灭。

因为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所以四川盆地因此“蜀”而扬名天下,传颂于后世。由于在历史上与重庆多次合、分,所以称为“巴蜀”。

现在学术界和民间谈论的“古蜀”也是指此“蜀”,而非“蚕虫”建立的“蜀”!

将 “蚕虫之蜀”混淆作为成都平原发生的事,也是最近几十年,尤其三星堆遗址出现后,一些人牵强附会把一些面具的眼睛造型与《华阳国志》记载的纵目人联想起来,从而更加往此古蜀上靠。

不然,为何此书成书1600年后,竟然没有一本完整的校注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局面才被打破。而四川盆地1000多年有多少史学、文人巨将,为何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这些人可能大约对此了解,不愿意去牵强附会或强行解读。

幸好有宝鸡的古蜀遗址出土,这才彻底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以及能够理清、理顺涉及夏、商的历史,不然,一直坚持认为:三星堆是蚕虫之古蜀文明而非商王朝。因此阻塞,让华夏历史极难溯源。

九、相关史料疑难解疑

1.宝鸡的古蜀和成都平原由于地邻关系,也一直有联系

●三星堆的商被周灭后,成都平原的商朝人,有一部分逃去了蜀国。再后来蜀被秦灭后,又有一部分蜀国人逃到了成都平原。虽然有秦岭和大巴山之隔,但由于嘉陵江发源于宝鸡,再流泾四川,最初陆路困难时,可以用船顺江或步行顺着河谷而下,所以两地也有很多联系,有关证据如下图。

随着多条山路及后来的公路、铁路被人们开辟出来后,两地成了连接我国南北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

(1)陶器

宝鸡蜀国墓地中最常见的一类陶器是尖底陶罐,很多墓中还出土了同样形制的尖底铜罐,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特征极强的钵形尖底罐。很少见于典型的周人遗址和墓地,比如周原地区甚至丰镐、洛邑的周人墓葬中,基本见不到这种尖底罐,在四川盆地一些遗址中却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尖底陶罐。 茹家庄遗址灰坑内出士大量尖底陶罐的残片,可以判断尖底陶罐无疑是作为一种实用生活器皿广泛流行于这一地区。

而四川广汉月亮湾、三星堆、彭县竹瓦街、成都十二桥、新繁水观音遗址多次出土这种器类(见下图)。



(2)女性独特的发式

茹家庄2号墓中出土的“蚕虫”青铜人像,她的发式十分特别,是将三叉形发饰固定在隆起的发髻上,并在脑后编成发辫,这是具有浓厚的古蜀文化色彩的特殊发式(见下图)。这种三叉形的发饰,也见于成都百花潭中学战国墓出土的嵌错铜壶花纹,图中有几位采桑的女子,其中最右边一位女性的头上就有这种三叉形发饰。



2.前面标题三提到的若古蜀国在四川的种种矛盾,以及相关史料的疑难杂症

(1)最大的2个漏洞:

a.古蜀的墓地群问题。

疑难解决:在宝鸡;

b.如果三星堆与古蜀有关,与古蜀最早建立时间也是周中期相矛盾。

疑难解决:三星堆与古蜀毫无关系。

2武王伐纣,八国牧誓,蜀与焉。

疑难解决:周武王能够联络八国,因为都是邻国。

(3)成都平原的蜀王怎么会与陕西咸阳的秦惠王因打猎相逢于峡谷?

疑难解决:因为两国本身是邻国且都城很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