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来,小巴尝到甜头之后兴奋地要飘了!
2025年5月16日,巴基斯坦国防部一则声明震动南亚:
中国将提前6个月向巴方交付首批歼-35A隐身战斗机。
这一消息随后被《今日俄罗斯》等国际媒体证实。从原定2025年底到2026年第一季度交付,再到如今提前至2025年第三季度,巴空军即将迎来首款五代机!
如果老外没撒谎,届时南亚的天,恐怕要变!
如果消息属实,那印度就该睡不着了
因为歼-35A外贸版(型号为歼-35AE)虽比自用版有所“减配”,但其性能依然碾压印度现役装备。
就单拎出一个隐身性能(RCS)就够印度吃一壶了。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歼-35A外贸版采用传统吸波涂层,雷达反射面积推测为0.05平方米(相当于橄榄球大小,自用版的更炸裂,RCS为0.001平方米),而印度阵风的反射面积最牛也只能做到1平方米,苏-30MKI更是高达4-5平方米。配合探测距离180公里的相控阵雷达和射程145公里的霹雳-15E导弹,巴空军可在印度战机毫无察觉时完成“发现即摧毁”。
更令印度焦虑的是小巴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经过上一次空战,世界都开始知道了巴空军现在已经构建了歼-10CE、枭龙BlockIII、ZDK-03预警机组成的“中式空战链”,要是再有歼-35A加入,那这个打击体系就更变态了,将直接升级为“隐身突防+超视距打击”的闭环。
相比之下,印度S-400防空系统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即便是最理想的状态下也仅有150公里,且数据链割裂、指挥混乱,又缺乏配套的隐身战机支持,一旦相遇,“0-6”只是最低的战绩。
面对技术代差,印度陷入两难:
他们自研的AMCA五代机项目仍停留在图纸阶段,据他们预计2035年就能量产;
更不幸的是,在外购选项中,美国拒绝提供F-35,俄罗斯的苏-57会优先满足本国需求,而单发的苏-75尚未完成原型机测试。
即便印度紧急升级现有装备,阵风战机的电子战系统改进也无法弥补代际鸿沟——其雷达反射面积在歼-35A面前如同“夜空中的灯塔”。更棘手的是还是经济压力:阵风单价2.4亿美元,而歼-35AE仅需8000万美元,巴方甚至可能通过矿产抵债就能轻松完成采购。
这情况印度还怎么玩?南亚的天空,要变了。
印度展出的AMCA五代机模型
不过也又不少网友有担忧
“歼35我们都还没够用,这么快就卖给巴基斯坦,万一被他们内部卖给美国怎么办?”
其实这种担忧已经变得不现实了。
从技术管控角度,中国在出口版本歼-35AE的设计上,除了会在功能威力上进行阉割之外,核心系统如航电、数据链和火控软件均采用封闭式架构,巴基斯坦无法独立维护或升级,需依赖中方技术团队支持。
此外在法律约束层面,中巴军售协议包含严格的技术保护条款。根据巴基斯坦《黎明报》披露的合同细则,巴方不得向第三方转售、租借或展示战机,所有维护必须通过中方授权渠道完成。这种限制措施与中巴联合研发枭龙战机的合作模式一脉相承——尽管巴基斯坦拥有生产线,但发动机、雷达等核心部件仍由中国提供。历史上,中国出口至巴基斯坦的ZDK-03预警机数据链协议采用Link-17标准,与北约体系不兼容,从物理层面阻断技术外溢可能。
中国造ZDK-03预警机全部退役?巴铁媒体辟谣:送回中国升级
而且对于外界担忧的“巴基斯坦可能通过土耳其间接泄露技术”问题,实际风险可控。
土耳其虽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但歼-35AE的源代码和加密模块由中国掌控,即便巴方试图逆向工程,其技术能力也难以突破物理隔离与加密屏障。美国《防务新闻》曾分析指出,即便是美军要破解中国出口武器的加密系统也需要耗费巨量资源,对土耳其这类缺乏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而言几乎不可能实现。
在地缘政治层面,巴基斯坦的战略需求与中国利益高度绑定。巴空军现有体系严重依赖中国装备,若违反技术协议将导致整个作战体系瘫痪。正如2025年印巴空战所示,歼-10CE在ZDK-03预警机引导下实现160公里超视距打击,这种协同作战能力完全建立在中方技术框架内。一旦技术泄露,印度获得歼-35AE参数后将针对性升级S-400防空系统,直接威胁巴基斯坦国家安全,这种自毁长城的代价远超任何潜在收益。
当然,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技术保护方面已有成熟机制。
参考彩虹、翼龙系列无人机出口经验,外贸装备均进行去敏化处理,核心子系统与自用版本存在代际差异。
歼-35AE的发动机维护需专用解码设备,复合材料涂层配方由中国垄断,即便战机被第三方获取,逆向工程也难以复现完整技术链条,毕竟不是谁都有老中的实力,也正是这种“系统级防护”使得技术泄露风险被限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换句话说,我们在防止技术泄露上也从没有想过依赖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