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上将,解放军公认的狠角色,四野头号猛将,啃硬仗专业户。

东北战场,他带着二纵一路横推,把号称精锐的国民党军打成散兵游勇,“东北猛虎军”的称号也就顺势响彻军内。

抗美援朝时,刘震接手一支刚成立的空军,竟然能与全球顶尖的美国空军硬碰硬,还把对方打得满头问号。

逼得美国空军参谋长惊呼:中国一夜之间跻身世界空军强国,这种开挂般的进步速度,当真令人难以置信。



40岁晋升开国上将,这履历,够硬气。

四十岁的开国上将

刘震原名刘幼安,当上红军师政委后,他觉得名字里有个“幼”字,怎么看都不够严肃,这才改名刘震。

1915年春天,湖北孝昌的小悟山区,刘震出生在刘家嘴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

他只在私塾里混过三年,十岁开始便靠着砍柴卖钱补贴家用,还顺带做过几年木匠学徒,典型的“草根”出身。



1930年前后,大革命浪潮席卷孝感一带,年仅十五岁的刘震再也坐不住了,果断加入赤卫军。

次年9月,他又正式成为鄂东北游击大队的一名红军战士,从此一头扎进了枪林弹雨的世界。

在大别山反围剿的一场硬仗里,反动民团和红枪会来势汹汹,眼看就要攻上山头。

危急时刻,刘震眯起眼,像做木工活一般,不紧不慢地瞄准,一颗子弹射出去,对面就倒下一人。

枪响敌溃,紧跟着一场反冲锋,敌人竟不堪一击地四散奔逃。

刘震趁机还缴获两挺机枪,顺带俘虏两个倒霉蛋。

从此,鄂东北道委特务大队多了一位敢拼命的新兵。



1932年底,主力红军西去长征,湖北省委不得不重建红二十五军。特务大队变身为二十五军的尖刀力量——手枪团。

这支部队虽人数不多,却直接由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亲自指挥,绝非一般能比。

手枪团初战便是奇袭敌师部仓库,一夜之间不仅歼灭敌军,顺便还捞了七千法币、一大堆枪械弹药,堪称鄂东北红军的一次漂亮翻身仗。

战后庆功会开起来,大伙儿纷纷报喜:“我杀敌多少”“我背了多少银元”,一派热闹景象。

轮到刘震发言,他却偏要“唱唱反调”,皱眉泼了冷水:“这一仗,还算不得全胜。”现场一阵沉默。

他接着列出了问题:一来伤亡太大,二来阵型混乱,三来时机把握欠佳。



满堂叫好的时候,敢当面挑刺的人可不多。

徐海东当即拍了桌子,大声说道:“刘震这个兵不错,眼界开阔,敢讲真话,绝对是当连长、当指导员的料!”

就这样,刘震开启了自己的指挥官之路。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这时年仅19岁的刘震,刚刚当上一营政委。

别看他年轻,指挥起战斗却一点也不含糊,军令执行得有模有样,上级自然满意。

经过近一年艰苦跋涉,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终于挺进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最早完成长征的部队之一。



此时的刘震,刚满20岁,便已升任团政委,手下带兵打起仗来颇有章法。劳山、榆林桥战役中,他带领的队伍不动声色就解决了对手,少年老成的风格初见端倪。

次年4月,年方21岁的刘震再度晋升,担任师政委,几乎每年一个台阶。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面临重组,刘震被任命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旅长,稍后又担任第三师第十旅旅长,顺便还兼任淮海军区司令员。

1942年9月起,刘震更忙了些,不仅负责淮海军分区的军事指挥,还兼职苏北区委副书记、淮海地委书记,军政双管齐下。

当时日本人和国民党顽固派轮番来袭,他反倒更沉稳了,每场战斗总能从容应付,敌人扫荡的兴致也被折腾得所剩无几。

到了1944年,高沟杨口战斗打响,刘震亲自参与策划指挥,让本来各自为战的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顺利连成了一片,“敌后孤岛”自此变成了广阔的一整块地盘。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他又连续指挥了阜宁战役,带着部队接连攻下淮阴城、响水口、陈家港、新安等重镇,彻底巩固了解放区的胜利局面。

抗战刚结束,刘震又跟随黄克诚师长一路北上,到东北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1946年3月,他出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同年6月,更是受命和吴法宪一起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直接担任司令员——此时他不过才30岁。

在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上,刘震毫不意外地再次“大显身手”: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他指挥起来驾轻就熟;辽沈战役攻克义县、锦州与沈阳时,敌军防线更是像纸糊一般崩溃瓦解。

平津战役期间,他又以三十九军军长的身份带队入关,功勋可谓无可挑剔。



到了1955年,年仅40岁的刘震被授予开国上将。

有意思的是,刘震出自红二十五军的一个班,这个班一口气出了三位重量级将军:陈先瑞中将、韩先楚上将,再加上他自己。

历史的巧合虽不被编入军事百科,却着实值得细品一番。

没坐过飞机的空军司令

抗美援朝战火正酣,美军仗着强大的空中优势,肆意横行。

中央军委迅速决定,成立志愿军空军,出国入朝,与敌人争夺制空权。

可问题来了:谁当空军司令员合适呢?



军委主管干部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决定征求两位重量级人物意见:一个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一个是东北地区党政军一把手高岗。

让聂帅完全没料到的是,这两位竟异口同声,推荐了同一个人——刘震。

就这样,1950年11月4日,中央军委紧急任命:刘震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志愿军空军司令员。

这任务,简单吗?当然不。

尤其对刘震而言,更是一种考验。

当时军委空军司令刘亚楼将军亲自找刘震谈话。



北京空军司令部的会议室里,刘亚楼一宣布这消息,刘震直接愣了好几秒,完全懵圈了。

这一回,他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稍稍平静后,他苦笑着坦率承认:“司令员,说实话,我自己连飞机都没坐过啊!”

刘亚楼却毫不在意,反倒轻描淡写地回答:“这算个啥?我们当年打红军仗的时候,不也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么?”

见刘震仍有些迟疑,刘亚楼又耐心补充道:“你我都在四野共过事,我还不知道你嘛?论打仗,你一点都不含糊;论学新东西,你更是能耐得住性子钻研。这次让你去,可是彭总和高主席亲自点的将,周总理审定过,毛主席更是亲笔批准的!”

听到这里,刘震霍然起立,抬头挺胸,干净利落地回答:“服从命令!不管困难多大,我都要把这事给干漂亮了!”



第二天天刚亮,这位从未坐过飞机的新司令员,直接踏上前往沈阳的路程。

1950年冬天,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刚成立时,说好听点叫“临时搭班子”,说难听点就是一群对空战半懂不懂的陆军指挥员凑在了一起。

大家坦诚得很,刘震更清楚:“指挥步兵咱在行,但指挥飞机,这辈子头回听说。”

不过刘震终究是刘震,他偏偏不服输,硬是组织全体人员啃起业务来。

几个月下来,飞行手册、作战守则翻了一遍又一遍,连战斗机上的按钮分布都背得滚瓜烂熟。

四个月后迎来了关键考核,军委要求志愿军空军出个像样的成绩。

19天里,全军上下绷紧神经,刘震亲自督阵,天天从早盯到晚,最终完成307个严格的飞行科目,顺利过关。

连一向不轻易夸人的彭老总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苏联顾问们更是惊叹连连,连声称赞:中国的速度实在吓人,难道真的是陆军穿上空军制服,就能打得美国飞机落花流水了?

随后的1951年9月,美军气焰正盛。25日至27日短短三天,刘震麾下的空四师勇敢亮剑,连续三天派机群迎击美国空军,三战全胜。

战报一出来,美国空军傻眼了:26架飞机当场被打下来,另外8架带伤逃回基地。其中包括所谓“不可战胜”的王牌战机F-86也被首度击落。

这可狠狠地戳破了美军所谓“空中霸权”的神话。

捷报一送回国内,毛主席看完,高兴得挥笔批注:“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

没过多久,刘震又率空军第三师出动,对阵F-86、F-84等美军王牌战机。

经过激烈交锋,再次取得击落击伤敌机15架的傲人成绩。



毛主席心情更佳,欣然再写一笔:“向空军第三师祝贺!”

此战中表现最为抢眼的,非王海大队莫属。

在历次空战里,这支年轻的飞行员队伍不仅毫不胆怯,甚至专挑美国精锐下手。

每次出击,总能稳准狠地击落敌机,美军飞行员恨不得绕道走。

这种战斗力,连美国空军参谋长都觉得匪夷所思——毕竟他做梦都没想到,一年前对空战不熟悉的中国军人,怎么突然就开着飞机满天追着世界最强的空军猛打?



截至1952年5月底,中国志愿军空军歼击机航空兵9个师18个团,轮流奔赴朝鲜上空,完成了1602架次空战任务,击落敌机123架、击伤41架。我军也付出了被击落82架、击伤28架的代价。

这数据若放在今天,或许看起来平凡。但别忘了,对手可是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

短短一年时间,从毫无基础到一飞冲天,志愿军空军究竟凭借了什么?除了不怕困难的韧劲,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实干精神。

将军的“乐退精神”

1955年,授衔典礼上,刘震将军佩戴着空军上将军衔,风华正茂,年仅40岁。

这一年,新中国57位上将里,年龄最小的便是他。



那天胸前的勋章格外耀眼:一级“八一”、一级“独立自由”和一级“解放”勋章,他一样不落;1988年,又获颁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震将军的人生,却不止于年轻时的光芒万丈。

退休后,他还创造出一个别开生面的新词儿:“乐退精神”。

1985年9月24日,他兴致勃勃地给《人民日报》撰写了一篇小文,题为《老同志要有点乐退精神》。

表面看,这无非是劝老同志们心甘情愿让位于年轻一代;实则却意在提醒众人,不要舍不得位子,懂得从容淡出才是真洒脱。

话虽平凡,倒是句句在理。

离开岗位后的刘震,日子过得也自在。

他的身体好到让年轻人都嫉妒,尤其酷爱与年轻战士“斗篮球”。

有时兴致一来,穿着背心便和士兵们在球场上厮杀,40分钟激战下来,满头大汗仍嫌不过瘾。

旁人连连劝他歇息片刻,他反倒笑话人家身体不够硬朗。言下之意是“我刘震还没累着,你们倒先扛不住了?”

篮球之外,跳舞是刘震另一件拿手好戏。周围人戏称他“舞迷”,他却一本正经地回击道:“舞场上跳腾几下,活动活动筋骨,凑个乐嘛!”

1988年冬,他赴锦州参加辽沈战役纪念馆落成典礼。



听说晚上有舞会,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军顿时来了精神,嫌脚上的皮鞋不够时髦,干脆“强行征用”秘书的一双三接头皮鞋换上,抬头挺胸便迈进了舞厅。

众人目光齐刷刷地落到他身上,瞧他步伐轻盈,姿态优雅,谁还能想象这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呢?

当然,刘震将军的兴趣还不止篮球与跳舞。

他骑马堪称一流,年轻时纵马驰骋疆场,老了也依旧驾轻就熟。更惊人的是,他对游泳的痴迷程度也非同一般。

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天气好坏,水中风雨无阻,每次一游便是半小时。如此锲而不舍的坚持,年轻人恐怕也未必能及。

不过,生活清闲并不代表与世隔绝。



刘震虽然退了下来,内心对国家、军队却一点未曾放松。

他对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问题尤其上心,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他屡屡提出富有远见的建议;对于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改进,他同样也从未停止思考与建言。

如此认真而又负责的态度,恐怕比起某些依旧在职的同志,更胜一筹。

1992年8月20日凌晨,这位曾叱咤风云又低调温和的将军,在北京安然辞世。

他的人生值得我们再三回味与致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