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西二社区,一座占地57.389亩、融合潮汕传统“驷马拖车”格局与现代别墅群的庞大建筑群“英之园”,在历经10余年争议后,于2025年5月被政府依法强制拆除。

这座网传耗资10亿元、官方估价1.14亿元的豪宅,因非法占用工业用地和耕地、未经审批擅自建设,最终成为法治利剑下的反面典型。

事件曝光后,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迅速介入,11名公职人员被追责,村主任因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被逮捕。

这场跨越10余载的违建博弈,暴露出基层监管的层层失守,更引发公众对土地管理、权力寻租与法治尊严的深刻反思。



01、奢华表象下的违法本质:“英之园”的建设迷局

“英之园”的诞生,始于2013年西胪镇西二社区原村民陈某彪家族的“文化造园”计划。

表面上,这座建筑群以潮汕传统建筑艺术为卖点,中央祠堂“惟馨堂”悬挂着“勿作非法,而犯典刑”的家训,内部装饰大量潮州金漆木雕、嵌瓷等非遗工艺,被誉为“潮汕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然而,其背后却是一场持续10余年的土地违法狂欢:57.389亩土地中,54.561亩为集体工业用地,2.828亩为耕地,均未取得任何规划许可。

建设者陈某彪的三个儿子——陈某平、陈某雄、陈某隆——通过家族企业“英之园内衣有限公司”等平台,以“工业用地”名义获取土地后,擅自变更用途建设豪宅。

工商信息显示,陈某平名下关联22家企业,商业版图涉及房地产、金融等领域,但近年因债务纠纷被“限高”,家族商业链条已濒临断裂。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陈家曾以“乡贤”名义认捐3000万元建设幼儿园,却仅兑现12万元校服款,最终被移出乡贤名录。

这种“口头慈善”与违建豪奢的鲜明对比,暴露出其“文化造园”背后的资本逐利本质。



02、曝光与查处:一场迟到的正义

“英之园”的曝光并非偶然。早在2015年,西二社区居民就多次向汕头市自然资源局举报,但直至2020年才正式立案调查。

这期间,陈家通过虚假捐赠、变更土地性质等手段试图合法化违建:2016年,陈某彪与社区签订2000万元捐赠协议用于建设幼儿园,却在土地被出售后拒绝履行协议;2018年,其名下公司注册地址迁至违建内,试图将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途。

真正推动事件升级的,是2024年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监测锁定的违建证据。数据显示,项目侵占的2.828亩耕地已完全硬化,土壤耕作层遭到永久性破坏。

2025年5月9日,潮阳区政府发布强制拆除公告,限陈某彪45日内自行拆除,否则依法强拆。至此,这场持续10余年的违建博弈终于进入司法强制执行阶段。



03、监管黑洞:为何违建能“野蛮生长”10余年?

“英之园”的长期存在,折射出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失灵。

其一,土地审批形同虚设。2009年,西二社区居委会以164万元将20.5亩集体工业用地非法转让给陈某彪,广东高院直指其涉嫌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犯罪。这种“以租代征”“未批先建”的操作,暴露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混乱。

其二,执法程序沦为“纸面游戏”。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阳分局在2020年作出“没收”决定后,未实际执行;2024年下达拆除令后,陈某彪仍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拖延时间,直至2025年强拆公告发布时,违建已存续12年。这种“屡拆屡建”的怪象,反映出基层执法的疲软与权力寻租的可能。

其三,公职人员失职与腐败交织。村主任陈某林因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被逮捕,至少3名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因“未履行监管职责”被立案调查。

更值得玩味的是,陈家曾多次宴请公职人员参与“英之园”奠基仪式,形成“违建—庇护—合法化”的灰色链条。



04、拆除争议:法律尊严与资源浪费的博弈

面对估值1.14亿元的违建,网络上不乏“可惜论”,认为可改造为旅游景点或公共设施。

然而,法律的严肃性不容妥协:根据《城乡规划法》,实体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这是维护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举措。

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鹏霞指出,“拆除是从根本上消除违法建筑的价值”,避免其通过“合法化”路径逃避制裁。

拆除费用方面,根据《行政强制法》,应由违建者承担。但鉴于陈某彪家族已陷入债务危机,潮阳区政府可能先行垫付后通过法律途径追偿。

这种“政府买单、违法者担责”的模式,虽在短期内增加财政压力,却彰显了“违法必究”的决心。



05、责任厘清:谁该为10余年违建买单?

监管部门的失职链条清晰可见:

自然资源部门:未履行土地用途监管职责,对“未批先建”行为查处不力,2020年的没收决定沦为一纸空文。

住建部门:未依法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放任违建规模扩大。

镇政府与社区:非法转让集体土地,为违建提供“合法化”背书。

根据《汕头市违法建设分类处置指导意见》,对未履行职责的公职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目前,纪检监察机关已对11名公职人员启动追责程序,未来或将有更多细节披露。

06、社会反响:法治觉醒与基层治理期待

“英之园”事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核心争议集中在三点:

公平正义:网友质疑,为何普通百姓“盖房难”,而权贵阶层能“违建十年”?这种“选择性执法”的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寻租?

文化价值:部分民众惋惜建筑的艺术价值,认为可保留改造为公共文化设施。但法律界人士强调,文化传承需在法律框架内,违建绝不能“以文化之名逃避制裁”。

基层治理:舆论呼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从源头遏制违建滋生。



07、妙手物语:法治利刃下的基层治理重塑

当“英之园”的雕梁画栋在执法机械的轰鸣中逐渐崩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违建的消亡,更是法治精神的挺立。

这场跨越10余年的博弈,揭示了基层治理中权力、资本与法治的复杂纠葛,也为同类案件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处置范本:从卫星监测锁定证据,到依法听证、强拆,再到追责问责,潮阳区政府的每一步都经得起审视。

“英之园”的教训深刻:土地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尊严不容践踏。未来,唯有强化监管问责、创新技术手段、完善制度设计,才能避免下一个“英之园”出现。

正如《羊城晚报》所言:“违建没有‘法外之地’,任何试图触碰红线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代价。”这场强拆不仅是对违法占地的清零,更是对扭曲价值观的强力矫正——在法治社会,任何人都不能以“乡贤”“文化”为幌子,行特权之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