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闽西三巨头” 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在我军历史上尤其是红军时期贡献卓越,若参加 1955 年全军授衔,很可能成为大将军衔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他们最终并未被授衔大将,这背后有着诸多原因。



1927 年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将队伍拉上井冈山,次年朱毛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雏形形成并建立红四军。但在中央苏区建立之初,便面临巨大压力,国民党将矛头指向这里,新生的人民军队遭受严重威胁。于是,中央决定在根据地周围建立新苏区,闽西成为首选地。

1929 年,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爆发大战,无暇顾及红军。张鼎丞、谭震林和邓子恢趁机在闽西一带发起农民暴动,成功建立多个根据地,与苏区连成一片。邓子恢与张鼎丞是福建人,早前领导过闽西农民运动,谭震林是湖南人,受中央指派与两人一同在福建领导农民运动,他们由此被称为 “闽西三巨头”。



闽西根据地对我党至关重要。从地理位置上看,福建与江西相邻,极大地缓冲了苏区压力。同时,福建地区走出大批优秀兵源,经三巨头调教,成为中央红军的重要骨干。在 1934 年中央红军长征时,从根据地出发的 86000 人中,约有 3 万人来自三巨头开发的福建根据地。但遗憾的是,长征中有 2 万多人牺牲,最后到达陕北的福建籍战士仅几千人。

邓子恢、张鼎丞与谭震林虽未参加长征,但奉命坚守中央苏区,后转移到福建根据地打游击,凭借深厚底蕴留住更多革命火种。1937 年改编为新四军前,闽西的革命队伍已扩大到 1500 多人,在国军重兵围剿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巨头在军中职务颇高。邓子恢任华中军区政治委员,张鼎丞为司令员。谭震林职务相对较低,也是华野副政委,是淮海战役战前总指挥五人组之一,另外四人在建国后不是元帅就是大将。1946 年,粟裕只是华中军区副司令员,比邓子恢和张鼎丞矮半级,华东野战军成立后,粟裕职务与谭震林差不多。由此可见,这三位巨头在军中地位不一般。

这里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西汉初期的张良。张良在楚汉战争中功劳巨大,但在汉朝建立后,他选择功成身退,专注于黄老之学,不再担任重要军职。闽西三巨头与张良类似,建国后他们工作重心转移到地方建设,不再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建国后,他们职务很高,邓子恢担任副总理和政协副主席,属副国级干部;张鼎丞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谭震林出任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虽脱离军队,但在政界职务不低,都为副国级干部,可见他们对新中国建设贡献之大。



综上所述,闽西三巨头虽资历不低,但由于建国后工作重心转移及不在军队担任重要职务等原因,在 1955 年授衔时未被授予大将军衔。然而,他们的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