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开场介绍比赛规则。

往届获奖教师代表与集美大学学生同台演绎《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大思政与微宣讲一体化的厦门交响》。

近日,以“学思想·讲道理·育新人”为主题的第五届厦门市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微宣讲比赛总决赛在集美大学举行。

自4月赛事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厦门市委党校、厦门市大中小学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踊跃报名和积极参与。经过初赛、晋级赛层层选拔,最终16位选手晋级总决赛。决赛现场,选手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等,立足厦门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最终,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卢鹏好和来自厦门莲花小学的泥婷获得一等奖。

本次活动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厦门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中心、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后续,优秀选手将组成宣讲团,深入大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开展宣讲,进一步将比赛成果进行可持续转化,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宣讲选萃

弘扬改革精神 在“闯”上显担当

所谓“闯”就是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敢为天下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嘉庚创新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嘉庚创新实验室有两个大胆探索:其一是“首席责任专家制”,即让专家担任科研项目的“CEO”,从技术路线、项目管理到成果转化全面负责。这种机制最大的好处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其二是“双聘双跨引人机制”,即“一岗多职”,实验室研究员既是高校教师也是企业工程师,企业可直接获得智力支持,工程师可直接参与前沿基础研究;高校教师可以直接了解企业需求,避免“闭门造车”,既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结构优化,又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参赛心得:这次比赛,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磨练与学习机会。通过备赛与比赛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宣讲绝非照本宣科机械念稿,而是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载体,结合身边真实可感的故事与案例,清晰阐释并深入剖析理论内涵。未来我将把比赛的经验和收获,融入日常教学,打磨出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思政课。

——厦门理工学院 卢鹏好

筑牢信仰之基 培养时代新人

多年来,我常在思考,该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这样一堂课令我印象深刻,我在课堂上讲到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班级里有个孩子突然举手:“老师,我有个问题!”他仰着脸问,“读书真的能让国家变强吗?”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困惑。我也明白,作为老师,我就是要坚定孩子们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我转身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在黑板上。当我转过身来,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眼中有了光。

参赛心得:此次比赛,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阐释。这场理论学习的“及时雨”,让我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育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实践,培养时代新人。

——厦门市莲花小学 泥婷

活动亮点

●技术手段创新:“理论微阐释” 环节引入 AI 竞答模式,实现人机同台竞技,借助数字技术赋能理论传播。

●评审阵容创新:设置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大众评审团 ,搭建多元评价平台,助力选手发挥水平。

●培训场景创新:组织选手于厦门市委党校开展赛前封闭培训,采用集体点评与一对一指导,提升选手理论素养与宣讲水平。

●传播载体创新:在16 家主流媒体平台全程直播,总浏览量超 410 万,实现观众与评委、选手实时互动,打造全媒体理论传播新体验。

专家点评

宣讲不是案例堆砌,需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的逻辑框架串联观点,要以故事承载理论内核,让抽象道理转化为可感知的思想养分,让理论“立得住、讲得透”。

宣讲要有亲和力,要 “去繁从简、重情达意” 。避免华丽辞藻与固定模式,以朴素语言、眼神互动拉近距离;案例宜少而精,深挖细节,辅以设问引导思考,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宣讲真正走进听众心里。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副校长苏秋华

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厦门探索思政课教学创新、推动理论宣讲落地见效的一次生动实践。经过五届的不断创新探索,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微宣讲比赛逐渐形成“四微联动”的特色形式,探索出宣讲新模式。

一是强化微讲述,以 “小故事” 讲 “大道理”,让抽象理论具象化。二是强化微阐释,借 “小观点” 阐明 “大思想”,助力构建知识体系。三是强化微点评,用 “小点评” 引领 “大宣讲”,邀请理论专家点评,提升宣讲效果。四是强化微传播,靠 “小网络” 覆盖 “大空间”,推进线上传播,增强影响力。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劲松

(文/记者 余蕊 图/记者 黄晓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