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吃亏后,莫迪政府秋后算账,报复3个国家,中国也被波及,与此同时,巴基斯坦高层来华求援。那么,印度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报复手段?中方又应如何应对局势变化?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经历了一轮激烈的冲突之后,虽然表面上达成了停火协议,但这场冲突的后续影响远未结束。最主要的,印度并不打算就此作罢,反而在停火协议签署后,开始对几个“站错队”的国家展开报复行动。



先看印度这次的“报复对象”——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在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朱砂行动”之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声援巴方,他不仅赞扬巴基斯坦选择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还强调土耳其将继续支持巴方的和平努力。阿塞拜疆的外交部则发布声明,谴责印度的军事行动,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这两国的态度,明显让印度政府和民间感到了不满。

于是,印度这次果断采取“消费者驱动型外交”进行回击,即以民间抵制为突破口,从经贸、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下手,逐步对两国施压。印度的贸易商联合会率先表态,将终止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进出口合作;一些在线旅游平台也迅速跟进,开始提示印度游客不要前往这两个国家。

根据印度政府的数据,每年约有30万印度游客访问土耳其,超过20万人访问阿塞拜疆。数字虽然不算惊人,但对两个以旅游收入为支柱的国家来说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印度也开始暂停与土耳其高校的学术合作,尼赫鲁大学、贾米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切断与土方的联系;民航部门则采取了更具象征意义的动作,撤销了土耳其企业在印度机场的服务合约。



这一系列动作说明,印度这次的做法不是一时情绪,而是有明确系统性的策略。然而分析来看,虽然印度的经济体量和消费者市场确实庞大,但它目前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更何况,其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经贸联系并不密切。

举例来说,阿塞拜疆2024年4月至2025年2月间对印度的出口额不到200万美元,即便全部切断,也只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伤害。即使是土耳其,其对印度的出口也只占其总出口额的0.64%,从印度进口的比例更低。因此,要让这两个国家因为印度的抵制而调整立场,难度不小。

由此分析,印度的报复并不仅仅是为了直接给对方造成损失,更是试图通过一种“立场表态”的方式告诉外界:谁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印度就不会放过。这种策略或许不能直接改变他国政策,但可以在舆论上制造压力。尤其是在国内,不少印度人对此感到满足,认为这是展现国家尊严的体现。

而在针对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同时,印度也将矛头指向中国。近日,印度财政部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二氧化钛征收每吨460-681美元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这一决定基于印度商工部的调查结论,称中国产品以“低价倾销”损害印度本土产业。



印度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并不罕见。在近几年中,印方多次通过关税、限制投资等手段试图控制与中方的经济往来,虽然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实际上很多时候与两国关系紧张密切相关。

就像这次二氧化钛加税事件,也被一些印度舆论解读为“对中国示强”的表现。印度方面似乎在向国内外传达一个信号:即便面对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印度也有办法表达不满,至于实际效果,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一边,面临印度多重压力的巴基斯坦也派人来华求援,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于5月19日紧急访华,行程聚焦三大议题:推动印巴和平谈判、深化中巴安全合作、协调应对阿富汗局势。

最直观的,巴基斯坦显然希望中国在印巴后续谈判中发挥调解作用,促使印度真正落实停火。毕竟,尽管印巴已达成“一枪不发”的临时协议,但印度总理莫迪公开宣称“未来将强烈回应任何袭击”,局势仍有恶化风险。同时,其也需要加强军事合作以应对印度可能的军备升级。

总之,这场看似结束的冲突实际上才刚刚进入延伸阶段——印度的“秋后算账”折射出其外交策略的矛盾:既想展示强硬姿态,又受限于实际影响力,对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抵制更多是情绪宣泄,对华反倾销则难改经济依赖的现实。



而巴基斯坦的求援行动,则凸显中巴合作在动荡局势中的“压舱石”作用。可以预见,南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印度的战略选择,更得看中国如何以发展为导向,推动区域合作与平衡,我们只需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