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石家庄5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今天上午,石家庄市桥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普泽医养服务有限公司石家庄中医医院生产销售的“中药液”涉嫌添加安眠药问题。石家庄市桥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就此问题对该医院立案调查。
5月17日,一位网络博主爆料称,有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问诊,在石家庄普泽中医院购买了治疗失眠的中药饮剂,服用后很快发困,经检测机构检测,中药饮剂含有西药成分地西泮,剩余药剂已经过公证并封存。根据《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地西泮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成瘾性。
此次事件中,石家庄普泽中医院将地西泮混入中药饮剂,宣称其“灵丹妙药,一喝即睡”,本质上是对中医药核心价值的彻底背离。地西泮作为第二类精神药品,具有快速镇静催眠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导致依赖性和成瘾性,其药理机制与中医“调和阴阳”“标本兼治”的理念背道而驰。
这种“中药为壳、西药为核”的操作,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对中药疗效的不自信——若纯中药真能解决失眠顽疾,何须借助化学药物的“作弊手段”?
更深层的讽刺在于,涉事医院选择通过互联网问诊销售问题药剂。在社交媒体打造的“中医复兴”浪潮中,此类机构以“古法秘方”“百年传承”为噱头,实则利用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朴素信任,将中药饮剂异化为收割流量的工具。当“调理”成为掩盖速效化学药物作用的修辞,中医药的“整体观”“个体化”优势便沦为营销话术的空壳。
涉事医院的行为已涉嫌违反《药品管理法》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但其得以长期运作,折射出中药监管体系的系统性漏洞。根据《中国药典》,中药饮片不得检出非法添加成分,但对“院内制剂”的监管却存在盲区,医院可凭《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自主配制药物,而抽检频率、检测标准远低于上市药品。这种“特权”被不法机构利用,将“院内制剂”变为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
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链的共谋结构。从伪造“纯中药”检测报告,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虚假宣传,再到通过“协商”“威胁”压制消费者维权,这条灰色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精准利用了制度缺陷。例如,涉事医院注册资本达2000万元,下设多家分支机构,其规模化运作暗示着“添加西药”可能并非个案,而是行业潜规则的冰山一角。
这场丑闻的本质,是部分从业者对中医药文化内核的自我阉割。当中药被迫通过添加西药证明“有效性”,实则是承认了自身在急性症状控制上的功能性缺陷。这种“以西律中”的逻辑,将中医药贬低为西医药理的附庸——正如网友所言:“若中药需要靠安眠药才能治失眠,不如直接开西医安眠药!”
日本汉方药的现代化路径可资借鉴:通过标准化提取工艺明确有效成分,用循证医学验证疗效,而非依赖化学添加。反观国内,部分机构将“结合”简化为粗暴的物理混合,既消解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又违背了西医的精准医疗原则,最终催生出“四不像”的医疗怪胎
中医药的存续,从来不应依靠化学药理的“输血”。从《神农本草经》到青蒿素,中医药的合法性根植于数千年的实践智慧与持续创新。当涉事医院用安眠药玷污“悬壶济世”的牌匾时,我们更应反思:如何让中医药走出“证明自己”的焦虑,在科学与传统的对话中找回文化主体性?唯有刮骨疗毒,让每一味药材都经得起阳光审视,中医药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东方智慧,而非西药阴影下的尴尬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