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教师办公室里,台灯下批改作业的身影;清晨教室里沙哑着嗓子讲解的身影;暴雨天背着留守儿童蹚过泥泞山路的身影——这些画面曾是中国教育最温暖的底色。可如今,某些自媒体却将"躺平""摆烂"包装成教师生存指南,用毒鸡汤腐蚀着教育的根基。
一、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当"少管闲事少惹祸"成为某些教师的座右铭,我们是否还记得:
那个发现学生手腕伤痕,多问一句而阻止校园暴力的班主任;
那个放弃午休给后进生补课,让全班逆袭的数学老师;
那个自费给山区学生买棉鞋,让47个孩子第一次穿上新鞋的支教老师。
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加工,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艺术。若每个教师都戴上"不惹事"的面具,那些躲在角落里的哭泣、藏在书包里的遗书、压在课桌下的刀片,又该由谁来守护?
二、比烂文化正在制造"教育荒漠化"
某中学教师群里流传的"三不原则"(不批评、不较真、不负责)背后,是令人心惊的数据:
青少年心理问题就诊率三年增长240%;
校园欺凌事件中68%的旁观教师选择沉默;
00后职业理想调查中,"教师"排名跌出前十。
当讲台上的灵魂工程师开始计算"投入产出比",当教书育人变成打卡下班的流水线,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负责任的老师,更是在亲手掐灭民族未来的火种。
三、撕掉毒鸡汤的虚伪面具
那些喊着"教师也是打工人"的流量写手们,可曾见过:
凌晨两点还在修改教案的老教师;
用工资垫付学生餐费的乡村教师;
地震时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最美逆行者"。
他们不会告诉你,北京四中教师30年手写百万字教学札记;不会提及张桂梅校长用命撑起华坪女高;更刻意忽略那些在网课期间翻山越岭送试卷的教师。因为这些故事,戳破了他们精心编织的"躺平神话"。
四、重建教育的星辰大海
在湖南某中学的教师墙上,挂着特殊的"师德承诺":
"我愿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孩子在悬崖边奔跑时,我必伸手阻拦。"
这让人想起西南联大教授们在防空洞里坚持授课的剪影,想起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誓言。真正的教育,永远需要理想主义者前赴后继。
结语:
当我们为"教师摆烂文学"点赞时,某间教室里的孩子可能正在失去人生中最后的光。教育不需要悲情叙事,但绝不能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那些在毒鸡汤中狂欢的流量贩子,永远不会为破碎的下一代负责。
转发这篇文章,不是要求教师当苦行僧,而是呼唤整个社会:
别让跪着的教育,教出站不直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