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入伏时间定了!
7月15日正式进伏属晚伏。
老乡们都知道,“早入伏凉晚入伏热”,这话在农村传了多少年。可2025年为啥算晚伏?得从“夏至三庚数头伏”说起。
今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比近十年平均晚了3天多。
气象上咋看晚入伏?副高稳定控制易致持续晴热天。国家气候中心早有预测,中东部今夏或现阶段性热浪。
2010到2024年数据摆着,晚伏年份高温日数多5 - 7天。极端高温概率涨23%,长江中下游连续20天高温概率68%。
这可不是瞎掰扯,2018年北京就创过21天超35℃纪录。厄尔尼诺衰减期碰晚伏,会不会让热劲儿再加把火?
咱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地里庄稼能不能扛住高温。农业农村部提醒了,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关键期。
水稻孕穗期遇高温概率增37%,玉米“晒花”风险涨42%。好在现在有办法,调播种期、换耐热品种、搞微喷灌。“沪旱15号”水稻就抗热,田间降温3 - 5℃靠喷灌。
可城市里的人也别大意,高温对健康威胁不小呢。疾控数据显示,晚伏年份中暑急诊量比常年高15 - 20%。2017年上海就创过纪录,单日中暑呼救量破百很惊险。
建筑工地、快递小哥这些户外工作者,更得注意防暑。
智能预警现在挺厉害,“热健康预警系统”能分社区风险。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系统,提前40天能测高温过程。传统农谚“晚入伏热”,如今有了科技撑腰更准了。
2025年那个伏天高温预测模型,马上就要投入用了。从老辈人看天种地,到现在靠科技防灾,变化真大。但有个事儿得琢磨,晚伏带来的热,会不会一年比一年强?
全球气候在变化,咱应对高温得有长期的法子才行。
华北、黄淮这些农区,“卡脖子旱”得提前防起来。
家里有老人小孩的,伏天尽量别在大太阳底下晃。天气这事儿,说准也准说不准也不准,还得持续盯着。
想知道每天具体啥天气?
关注咱的天气号错不了。以上信息供参考,具体天气以当地预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