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东北的老张头总盯着天看。天气预报说下周有强冷空气南下。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时节要遭倒春寒。华北平原的小麦刚拔节正怕冻。南方稻田育的秧苗也经不起低温折腾。

“春脖短,倒春寒”,老辈人常念叨的老话应验了。

农技站的喇叭一大早就开始广播预警。可不少农户看着刚回暖的天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给大棚加盖草帘?

露地的作物要不要提前浇防冻水?去年老王没听预警吃了亏,秧苗冻死了三成。

今年他早早就把塑料布囤好了。但也有村民觉得天气预报不准,年年都这么说。

这种时候最容易耽误农时。我个人认为,宁可信其有,准备错了顶多费点力。真等灾害来了再补救可就难了。



不同地区的应对办法得区分开。东北种玉米的地块,要赶紧准备熏烟堆。低温来临前一晚点火能提高地温。

华北小麦田得看墒情,墒好的可以中耕松土。

墒差的最好浇一次防冻水,水比热大保温。南方育秧田要及时灌深水,别等冷空气到了再忙。还要准备好薄膜,晚上盖上白天揭开。

有些老农用草木灰撒在苗床边,说是能吸湿增温。这土办法有道理,但最好配合科学措施一起用。村里的合作社这两天忙坏了,调配物资到地头。

可还有个别偏远地块的农户没行动起来。

天气这事儿,耽误一天可能就影响一季收成。去年河南那场倒春寒,迟播的花生减产明显。



提前预防和临时补救效果差老远。现在最关键的是抓住这两天的窗口期。

家里有大棚的赶紧检查薄膜有没有破洞。

露地种植的把防冻物资搬到田边备着。

拿不准的农户直接给乡镇农技员打电话。他们每天都在地里指导,经验比咱丰富。

可能有人会说,年年防灾年年花钱,成本太高。

但你算算减产带来的损失,哪个更划算?



农业靠天吃饭,可咱不能被动等天。老辈人传下的看云识天气本事不能丢。但现代气象预警和科学方法更得用上。

这两天走在村里,能看到有的农户已经行动起来了。可还有一些人站在地头发愁,不知道从哪下手。

其实很简单,就按农技站说的分三步:查苗情、备物资、看预报。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做法,跟着做准没错。我最担心的是那些独自种地的老人,舍不得花钱防灾。

儿女在外打工,他们总想着省点是点。这种情况村里应该多组织帮扶,不能让一户落下。天气变化快,留给咱们准备的时间不多了。

现在赶紧去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

该浇水的浇水,该盖膜的盖膜。



种子化肥提前囤好,别等涨价了再着急。可能有人会问,万一准备了寒潮没来咋办?我想说,庄稼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多准备总没错。

再说了,气象预警越来越准,咱得信科学。

最后再提醒一句,这次倒春寒影响范围广。

不管是东北的玉米地,还是南方的水稻田。都得把防灾措施落到实处,别抱侥幸心理。等这波寒潮过去,气温回升就该大忙了。

现在多流点汗,秋天就能少叹气。记住,农时不等人,天气不饶人。

咱农民靠的就是眼勤、手勤、心勤。

赶紧动起来,别让倒春寒毁了咱一年的指望。

行动清单:①明日前检查所有农田防护设施;②联系农技员获取定制方案;③今晚收看当地气象直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