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终评前夕,濮存昕邀请年轻人来了一场随机而直接的对话。72岁的濮存昕面对的,有青年演员,有年轻观众,他们汇聚他的周围,听他演讲、聊天、朗诵、表演,感受着表演艺术与艺术家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孩子,当好演员,没人能挡着你!”面对来自一位青年话剧演员的疑惑,濮存昕真切地解答,“我的处境曾经跟你们非常像,但天无绝人之路,最后总会有柳暗花明。”在他眼中,青年演员的前缀“青年”二字,是一种需要面对疑惑与困境的处境,更是一种“眼眸中有灵光”、勇攀高峰的精气神。

青年演员的劲儿拦都拦不住

谈基本,濮存昕说做演员这行,“嘴”是基本功。“‘嘴’没练好,三句话水平就出来了。‘嘴’怎么练?要靠阅读,要挡不住的出口成章。”他曾经演契诃夫《天鹅之歌》中的“小丑”,找不到语感,便在网上听名丑张春华说戏,学他的说话吐字方式,于是这个角色就“敢张嘴了”,“我的脸是小生的脸,还是朗诵腔,但没关系,这丑角的台词还是叫我练出来了。”上台之前,研究剧本、对台词等工作对青年演员尤为重要,“老前辈有言:‘含金吐玉,不糟蹋一个字。’都是‘嘴’的问题。”


濮存昕在梅花奖艺术讲座上。

“干这行如何寻道摸门,要有谁想拦我都拦不住的这口气儿。”但好的表演,不能用蛮力。甚至体验生活是一方面,但不能过度依赖体验,更要有“强大的制造真实的表演能力”,而这恰恰来自对文学与生活的理解力。濮存昕说,演员得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基本功,另一条腿是融合文学、舞台调度、观众的能力。

谈到演员、明星以及“知名度”的问题。他说,演员要出名绝不是简单追逐名利,知名度是要“与我有关”——要成为与观众有关的演员,让观众觉得“演员的生命品质值得追随到舞台来看”。“观众为什么爱买明星的票?是因为他是来看‘假定性’的,如果演员演了一个观众感兴趣的角色,他有理由买票。”濮存昕鼓励青年演员多多争取“被看见”“被喜爱”,“尽快成为让观众感兴趣的演员,这也是正能量所在。迄今已有700多个梅花奖,这是演员舞台艺术行当里面的至尊追求,有好角色就要勇攀梅花奖的高峰,勇攀观众口碑的高峰。”但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演出、演出、再演出,“就像一刀一刀地割麦子,一直演,直到演不动为止”。

传承下去,小剧种大能量

在本次梅花奖终评舞台上刮起的“婺剧风暴”,让濮存昕称赞不已。这是来自浙江金华的小剧种,三届梅花奖连连出场。“这么小一个剧团,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一路走向全国各地演出,到哪儿哪儿爆满,还有掌声与喝彩。这说明,他们在戏曲界正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貌。要想知道其中的经验,得去看看婺剧团的老师们是怎么教学生的,这些学生又将怎么教他们的下一届。”濮存昕告诉记者。


婺剧剧照。

梅花奖为地方剧走向更多地方提供了大舞台,大大小小的“乡音”也不断触及人们心中的文化血脉。“愿意吃家乡的饭,也愿意听家乡的音,文化的血脉与声音有关,与乡情乡调有关。中国人基因中就有‘乡情乡愁’,不是愁苦而是心中最深的眷恋,是一份文化认同。地方戏的唱腔,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它们留下,让天南海北更多人听到。”

就像小剧种要不断破圈远行,青年人也需要向外远行。毕业之后怎么办?要如何真正踏入这门行当?一位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向濮存昕真诚发问。濮存昕认为,年轻人不要太着急,“你应该发现你自己的空间,就像孩子大了要走出院子、走出街道,走出城市,甚至走向月球……你要获得更大空间的信息,知道困难所面对的边缘在何处,突破出去。”

讲座结束前,一段《哈姆雷特》台词的即兴表演让听众们沸腾了。但随后一段话又让青年们安静了下来。“我们人艺的老前辈有一条原则,是我从小在剧团里长大看到的,他们没有下私功,是不上排练场的,都在家琢磨。第二天上排练场,他每天都是有涨功的。”濮存昕说,好演员,不下苦功夫,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