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从来都没有彻底消除,目前新冠检测阳性呈现上升趋势,南方普遍高于北方,15岁青年检测率第一,不过部分阳性上升的省份目前已得到控制,整体趋势平缓。
在针对目前全国门诊病历报告的留样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新冠阳性呈现第一,第二第三分别为鼻病毒和流感病毒,新冠阳性率从7.5%上升到16.2%。
虽然数据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大家不用恐慌,病毒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还是收到之前年后2月份的全国性流感爆发导致人们体质的下降,这给了新冠创造了机会,目前新冠呈现阶段性复出趋势,大家体内抗体大部分也都已经失效,结合前段时间昼夜温差太大,穿衣比较乱,结合清明,五一等节假日出游人数的增多,进一步给它提供流通的机会。
不过目前来看,新冠呈现顶峰趋势,而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六月份会整体下降,不会影响高考学子发挥,大家可以放心备考,在这里先提前预祝大家取的好成绩。
需要重点防范的三类人员
1. 老年人(尤其是未全程接种疫苗或有基础疾病者)
- 风险因素: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且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病,感染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显著增高。
- 数据支持:住院病例中,60岁以上人群新冠阳性率居首,重症患者合并真菌感染时病死率超过70%。
- 防护建议:接种最新多价疫苗(如XBB变异株疫苗),外出佩戴口罩(N95优先),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尽早使用3CL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
2. 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
- 涵盖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病(如慢阻肺、哮喘)、肝肾疾病、肿瘤、肥胖(BMI≥30)等。
- 风险分析:基础疾病导致机体代偿能力下降,感染后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继发细菌/真菌感染(如肺曲霉菌感染率34.3%),且耐药菌感染比例高达60%。
- 防护建议:严格管理基础疾病,备足1个月以上常用药物;感染后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优先选择3CL蛋白酶抑制剂;避免人群聚集,定期监测血氧
3.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 具体人群: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维持性透析患者等。
- 风险特点:免疫系统受损导致病毒复制不受控,重症风险增加,且恢复周期更长,更易出现“长新冠”。
- 防护建议:避免前往密闭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N95口罩;咨询医生提前备药(如抗病毒药物先诺欣);加强营养摄入,维持免疫力。
其他需关注群体
- 孕妇及围产期女性:感染后重症风险高,可能影响胎儿,需减少外出并加强产检监测。
- 一线工作者:如医务人员、公共交通从业者,因暴露风险高,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
总结:以上三类人群应通过疫苗接种、药物干预、严格防护“三管齐下”降低风险。若出现症状,需及时筛查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重症或并发症。
个人日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室内通风
-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优先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通风。
- 密闭空间(如办公室、电梯)需增加新风换气比例或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2. 严格手部卫生
- 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洗20秒以上,遵循“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
- 消毒替代:若无洗手条件,可用含酒精≥60%的免洗洗手液清洁,但手部明显脏污时需优先水洗。
- 关键时机: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打喷嚏后、外出归来时必洗手。
3.均衡饮食与营养
- 多摄入优质蛋白(鸡蛋、鱼类、豆类)、维生素D(800-1000IU/天)及新鲜蔬果,避免油炸食品。
- 保证充足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补充乳铁蛋白等营养剂(需遵医嘱)。
4. 规律作息与运动
- 成年人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 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每周3-4次,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5. 心理健康
- 避免过度焦虑,出现心理压力可通过交流或专业咨询缓解。
以上总结主要正对日常生活,大家日常做好防范,补充营养,新冠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