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楼外的美术摊位像被打翻的调色盘,孩子们用激光雕刻技术创作的篆刻作品棱角分明,老照片修复项目中泛黄的记忆被数字技术重新着色;
“玉兰皂”主题展区,3D 打印的花瓣模具里,透明的皂体映着学生手绘的叶脉纹路。“这些肥皂会在红叶节作为礼物送给社区老人。”小讲解员的介绍里,传统手工艺与适老关怀通过数字技术悄然链接;
科技组摊位前十分热闹,3D打印、无人机、激光雕刻等项目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参观者的目光;
武术、街舞、舞蹈表演也各美其美,尽展风采;
近日,在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举办的“感受美·浸润美·创造美——数智赋能课堂教学实践”主题研讨会上,我们看到了,在学校流动的美学空间里,科技已经和美育深度融合,“美育+AI”成果惊人。
两年来,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的赋能下,和平未来实验小学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全面升级,更在数智赋能美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P
ART.
01
数智赋能!解锁美育课程设计新可能
在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美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课堂,而是通过数智技术的深度赋能,贯穿于全学科的教学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特色。
火箭怎么发射?信息技术课上,老师设置了一个颇有难度的任务,学生们整个课堂沉浸于这一情境之中,通过编程软件,控制电动机的运行,成功模拟火箭发射的过程。劳动课上,学生们借助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分析,为校园植物进行“智慧诊疗”……
研讨会现场,15节美育展示课同步展开,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促进美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同时,“智慧音育”共同体的课堂教学展示,更是展现了跨区域合作在美育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可以说,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数智赋能美育课堂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
据了解,学校构建了国家课程、拓展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融通的“和乐·创新”美育课程体系,并将 AI 技术深度嵌入课程设计与实施全流程,着力培养德正、智博、体健、勤劳、美善新时代好少年。
音乐课用 AI 语音分析系统实时纠正音准,美术课通过 AI 绘画软件激发创意表达……学校的国家基础课程实现了智能化升级,美术、音乐等常规艺术课程引入 AI 辅助工具,推动传统艺术教学向 “人机互动” 转变。
校本拓展课程注重场景化融合,围绕玉兰节、红叶节等特色活动开发 “AI + 传统文化” 主题课程,促进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结合。以精工木工课为例,学生用激光雕刻机制作榫卯模型,让传统工艺焕发数字时代的生命力。再比如在西山大觉寺文化共建项目中,学生们化身数字的导览员,用AR技术重现古刹千年风貌……当传统技艺遇见数字工具,文化传承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充满了创造。
精品选修课程则以项目化驱动,开设 “3D 打印与艺术创作”“智能机器人编程” 等课程,引导学生将数字技术作为艺术创作工具,比如学生用 3D 建模软件设计 “防滑肥皂盒” 并通过 3D 打印实现创意转化,提升跨学科创新能力。
P
ART.
02
AI助力,让课堂互动“嗨”起来
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通过AI技术为美育课堂注入新活力。
学校与首都师范大学、科大讯飞等高校和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的AI技术和设备,打造了“智慧音育”共同体等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引入AI机器人,采用“双师”模式下的人机协同授课。
“双师课堂”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AI也是老师,AI作为“智慧伙伴”,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语文课上,通过AI技术实现“飞花令”游戏化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英语课上,利用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引擎和校本语音数据库,开发了“AI听说私教”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跟读、朗读练习,并获得即时反馈,教师则可以根据系统数据进行针对性辅导,班级整体听说准确率提升至 96.4%。
此外,学校还通过VR技术助力特色课程。在“白家疃村史馆”课程中,学生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参观村史馆,与 VR 建模构建古村数字档案。
劳动课 “校园植物智慧诊疗” 中,AI 图像识别技术助力学生快速诊断植物病虫害,形成完整的问题解决闭环。
学校还依托 “智慧教育共同体” 平台,与高校、企业建立 “课程开发 — 师资孵化 — 成果转化” 链式机制,比如 “智慧音育” 共同体通过 VR 联课系统实现跨校音乐教师同上一节课,AI 实时分析数据并提供教学建议,推动区域美育资源均衡发展。
P
ART.
03
从“工具小白”到“人机搭档”
让教师成为AI技术的“行家里手”
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的教师们,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教师”到“智慧导师”的华丽转身。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数字能力,让他们成为AI技术的“行家里手”。
学校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训资源,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多位教师参加了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进阶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同时,学校利用智能技术助力课堂分析,为教师精准教学提供依据。通过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教师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当教育教学迈向数字化转型,如何以数字纽带凝聚共识、激活区域教研的“共生之力”?如何让教师从“单兵作战”走向“智慧众创”?成了和平未来实验小学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为此,学校深耕智慧教研新生态,搭建 “终端互联 — 数据融通 — 资源共享” 的区域教研平台,实现跨校教师 “云端备课”“同步磨课”,通过区校联动、名师引领、资源共享等方式,构建区域教学共同体。
清华附中艺术中心主任鞠红高度评价了学校的智慧教育成果。鞠主任表示,和平未来实验小学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注重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并合理运用AI,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孩子们能够健康、自信、阳光地成长,拥有丰富而润泽的人生。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鸽对教师们结合数字化前沿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点评的做法表示赞赏。张教授表示,数据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入,使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灵动。
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燕海霞认为,本次研讨会既是和平未来实验小学创新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海淀教育人探索未来教育样态的一个缩影。作为未来学校教育集团的首批实验校,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用勇气和智慧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学校突破课程边界,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双翼课程体系;突破教研壁垒,既保障了全员覆盖的共性纠偏,又实现了精准道路的个性化反馈。
温泉镇副镇长崔航指出,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凭证,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强大的力量将两者有机融合。
作为海淀区美育示范学校,和平未来实验小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持续优化人工智能美育课程改革工作,推动融合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人工智能赋能美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海淀区教科院和平未来实验小学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