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有人说,战争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捅刀子。

可在1948年的长春,真正让人琢磨不透的,不是敌人怎么打进来的,而是六十军怎么能在城里突然起义了。

更奇的是,起义完,副军长没人接替,毛主席却没急着拍板,而是问了句:“那给红军送过重礼的排长,现在人在哪儿?”这一问,把几十年前的一桩旧事翻了出来。

事情得从六十军说起。

这支部队原本是云南带出来的,南方人,打起仗来凶得很,骨头硬,死磕到底那种。

早年抗战那会儿,刚整编完就直接撒到徐州去顶日军。

那时候,日军一股脑压过来,韩复榘那边不战自退,蒋介石一怒之下直接枪毙了他。

结果压力全甩给了李宗仁,而李宗仁把六十军推到最前线当主力。

四万滇军,硬是在徐州跟日军杠了二十多天,最后三万人倒下,只剩一万多,活下来的全是血肉磨出来的硬骨头。

打完后回湖北重整,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蒋介石派了不少亲信进六十军,说是整编,实则是换血。

滇军的老兵哪受得了这个?心里憋着气。



后来打到东北,六十军被拆成了三块,各自插在蒋的嫡系部队中间。

你说是一家人,可待遇天差地别。

尤其是一八四师,被新一军的孙立人瞧不上,天天顶在最前面打仗。

打完清点战利品,轮也轮不到他们。

连条枪都不给,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当时的一八四师师长叫潘朔端,这人不吃亏,也不拐弯抹角,干脆利落地带兵起义,投到我军这边。



这事在六十军里炸了锅,军长曾泽生本来心里就不痛快,这下更坚定了想法。

东北冷,南方兵水土不服,加上物资短缺,新一军又躲在后头当“看客”,曾泽生一看这形势,干脆利落,带兵起义。

到了第二年,六十军改编成了第五十军,曾泽生当了军长。

可偏偏这个时候他病倒了,副军长没人接,部队思想教育也没法推进。

毛主席问起副军长人选时,别人还在琢磨人选,他却直接点了个排长的名字:叶长庚。

叶长庚算是咱这篇文章的主角。



他不是那种天生出头的料,小时候在浙江开化放牛,当长工,十三岁混进北伐军。

那年红军到了景德镇,叶长庚偷偷和红军接上了头。

那时候他还只是机枪连代理排长,却干了一件大事——他给方志敏的部队送去两挺重机枪、八支步枪,还有五十块大洋。

当时红军缺重武器,这两挺机枪就是命。

叶长庚没就此罢手,第二年,他干脆带着二十来个弟兄,连人带枪投了红军。

彭德怀亲自接见,立马任命他当机枪排排长。



从那之后,他一路打上来,不靠拉关系,也不靠背景,全凭命硬和肯冲。

行军打仗他冲在前头,生活上他苦在前头。

后来抗战打起来,他在晋察冀边区带兵干掉不少日伪军,被军分区夸成“模范党员”。

抗战胜利后,他又剿匪,三万多人头是他带兵打下来的。

这些事不是他嘴上说的,是战场上一个一个拼出来的。

毛主席为啥点他?说白了,他是国军出身,滇军出身的五十军能听得进去他的话;他又是早年投诚的老红军,根子正、旗帜明,思想过得硬,还能带队伍。



这样的干部,找一个少一个。

你要说这事反常也不反常。

一个排长能当副军长?搁在平时肯定让人嘀咕。

但叶长庚不一样,他不是靠官位爬上来的,是靠命硬、靠当年那两挺机枪、靠几十年不掉队的表现,从战场里一步步熬出来的。

他不是话多的人,但他带兵有一套,讲得清轻重缓急。

五十军里那些滇军出身的兵看他也服气。



毛主席点名他,是对他当初那个选择的肯定。

你说巧也罢,说命也罢,叶长庚就是那个时候最合适的人。

后来他在五十军干得也不赖,整顿军风、推进思想教育,没出乱子。

再后来,部队调防,他继续带兵,还是冲在前头。

没人说他是“排长出身”,大家只认他是副军长。

真实的事就摆在这儿,没啥虚头巴脑的。



叶长庚这个人,没喊口号,也不摆谱,几十年来都是一个路数:打仗就要拼命,做人就要实在。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

《东北战场起义部队整编资料汇编》

《叶长庚回忆录》(内部资料)

解放军出版社《起义将领曾泽生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