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说实话的美国人,在说完“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后,被自己国家的人骂成了“卖美贼”。他叫托马斯·弗里德曼,《纽约时报》专栏作者,诺贝尔级舆论人物。
可最近他因为一句话——“中国的未来我看见了,它不在美国”——被美国右翼媒体集体围剿。他建议“美国用市场换技术”,话音未落,标签贴上:“中国代言人”“通敌派”“科技投降派”。
可问题是,这个人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刚从深圳、从华为、从AI实验室一线回来。他看见了什么?他们又害怕什么?这事儿不能靠表态讲态度,得靠事实说话,时间地点过程一桩桩抠出来。
我看见未来了,它在深圳,不在硅谷
2024年3月,托马斯·弗里德曼第六次踏上中国土地。这一趟,他没走传统路线,直接从深圳南山区进华为坂田园区,又去了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
回美后,他在《纽约时报》发出题为《刚刚,我看到了未来》的专栏文章,第一句话就是:“它不在美国。”
文章时间是2025年4月2日,核心内容非常清晰:美国在AI、芯片制造、高速通信、工业机器人等多个赛道,已经显著落后于中国。
在华为园区,他看见了9000名研发工程师,年预算达200亿美元,仅基站产品线研发就占3栋大楼。他用了一个词——“科技迪士尼”,意思是说创新在这里成了产业级乐园。
他还观察了中国电动车自动化车间、AI实时语音合成系统、低轨卫星模拟调度平台,并点出一个关键词:“规模效应”——中国不靠科幻叙事,靠的是制造系统+人才密度+市场反应链。
从这趟行程回来后,他直接在专栏中建议:“美国应当建立一套以技术为核心的贸易谈判框架,用市场准入换取中国技术合作。”他给出了三个路径:
通过中美技术互设合资企业;
在清洁能源、AI监管等领域共建制度通道;
将美国产业政策与中国制造政策对接形成“博弈稳定点”。
他这番建议一出,右派媒体《华盛顿观察家》发文指其“精神出轨中国”,将其称为“China Apologist”。社交平台上“卖美贼”“中国说客”等词条迅速攀升。弗里德曼的专栏下留言超7000条,大量指责其“用美国市场换中共胜利”。
“市场换技术”这话一出就炸锅,问题是,他说的只是建议,那美国人真正怕的,是中国技术到底强在哪?
你不让华为进,我就在实验室看见它了
弗里德曼并不是“键盘专家”,他是在现场看到数据、看到速度、看到效果。他在文章中重点讲了华为和比亚迪两个案例。
先说华为。他在坂田总部内部参观了光电子实验平台、6G基站研发线、昇腾AI芯片实验仓。带他参观的是一位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华人工程师。
对话中提到,华为用3年时间将50多个核心元器件实现替代,其中超过35项完全脱离西方供应链。
他特别震撼于一件事:华为每周有工程师例会,现场展示最新器件仿真图、热效模拟数据、射频稳定性统计。这不是科研会议,是制造层级。这种“科研-工程-量产一体”模式,他说在硅谷已经非常罕见。
再看比亚迪。他去了深圳坪山工作。那里用的不是“工人装配”,而是超级自动化产线,全流程90%以上工序由AI调度完成。一位生产经理告诉他,“一辆秦PLUS从下料到整车下线,只需要17小时,全厂日均产能达2700台。”
他拿美国通用汽车做了对比。底特律工厂日均产量不到1800台,人工操作段超过40%,还要靠机械臂反复调试。“你不让中国品牌进入美国没关系,但我在实验室和车间里看到了它。”这句评论写在专栏末尾。
这些具体细节让弗里德曼得出结论:美国现在有观点自由,却缺乏制造动能;有政策补贴,却缺乏技术迭代;有贸易高墙,却挡不住对方的速度。
那他为什么被骂?因为他说的,不符合“对华强硬”的政治气候——可真正的问题,还不在于“他说了什么”。
一边骂他卖国,一边偷偷学中国
2025年4月4日,CNN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问弗里德曼:“你为何总替中国辩护?”他回了一句:“我只是说了我看到的。”
但这没能平息指责。第二天,美国白宫新闻简报会,有记者当场引用他的言论,指其“破坏国家安全信息统一口径”。
关键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美国主流政治情绪进入了“中国技术恐慌”状态。
2023年拜登政府出台《芯片法案》,2024年延伸为《关键基础科技安全法》,设定对中技术脱钩红线。弗里德曼的文章等于在“封锁政策”风口逆风说话,自然成为靶子。
但真正讽刺的是——就在他被骂“卖美贼”期间,数家美国科技企业正在加速“借中修炼”:
英特尔悄然在新加坡设合资芯片测试厂,技术路线源自中国设备;
高通内部文件显示,其部分5G算法库借鉴了OPPO开源代码;
特斯拉在上海工厂进行AI芯片新一轮实地运算测试,试图通过中国工艺优化能效比。
这些都是“偷偷学”的现实。
而弗里德曼还多说了一句:“未来的AI规则,必须由中美共同制定。”他担心的是,美国若一味退场,全球标准将由中国主导,届时美国既无定义权,也无修正力。他用了一个词:“高科技封建主义”——不是封锁别人,而是被别人制度化包围。
这场口水仗里,他成了“异端”,可在技术地图上,他只是说出“已发生”的那一部分。
当“合作”两个字都要付出骂名时,问题就不在合作上,而在于对现实的承认能力上。
参考资料: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美国还没醒时,中国已在所有高科技制造业取得巨大飞跃.观察者网.2024-12-18.
弗里德曼:中国人可以卖衣服鞋子,就是不能卖华为、高科技.观察者网.2019-10-16.
托马斯·弗里德曼:中美应该一起商议控制超级人工智能.观风闻.2025-03-28.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谈中国行: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观察者.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