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朗打算放弃核武器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有人说这是伊朗要向美国投降了,真是这样吗?
伊朗其实并不打算真正拥有核武器,伊朗的核计划只是一个战略工具。
目前,全球共有9个被认为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中,在1967年1月1日之前制造并引爆核武器的国家,被称为“合法拥核国家”,也被称为“五常”核国家。其他的“核国家”则被称为“非法拥核国家”,分别是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
从时间上来看,这几个“非法拥核国家”基本都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相继越过“核门槛”,跻身核国家之列的。从启动民用核项目到最终制造出核武器,平均也就花了二三十年时间。其中,以色列的速度最快,用了不到15年就完成了核武器试验;朝鲜虽然起步较晚,在80年代才开始发展核技术,但在2006年也成功试爆了首颗核弹,目前估计已经拥有50枚左右的核弹头了。而作为曾经向朝鲜提供过核技术的伊朗,至今却连武器级的浓缩铀都没有提取过。
这难道是伊朗的技术不行吗?
其实不然,伊朗的核技术在整个中东地区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早在70年代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就开始了民用核计划,比朝鲜早得多。现在的伊朗,不仅拥有铀浓缩能力、先进离心机、重水反应堆设计和运载工具研发的能力,还有一支庞大的核物理学家队伍。技术层面上,它已经具备了制造核武器所需的几乎全部要素。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在报告中指出,伊朗在理论上有能力在几个月内跨越核武器制造门槛。换句话说,如果伊朗真的想造核弹,其实早就可以造出来了。
那么,它是不是因为国际社会的压力才不敢造呢?
看看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的核武器发展路径我们就明白了。这几个国家都是在面对巨大国际压力的情况下咬牙坚持、硬生生顶着制裁把核武器搞出来的。特别是朝鲜,不光搞了核弹,还反复试爆,甚至公开喊话美国:如果挑衅,就让你们化为火海。
这种“明牌拥核”的姿态虽然代价很大,但只要核弹到手,地位立马不一样了。国际社会再不高兴,也得掂量掂量。所以说,如果伊朗真想成为有核国家,根本就不会在乎国际制裁,更何况这几十年对伊朗的制裁就没有断过。
由此可见,伊朗没有发展核武器,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忌惮外部压力,而是压根儿他就没打算成为有核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打算造核武器,为什么伊朗还要不断提炼高浓度的浓缩铀?甚至时不时还要放出一些“即将制造出核武器”的烟雾弹?
其实,这些都是伊朗的博弈策略。
伊朗确实掌握了“枪式裂变弹”的设计构型,有足够的离心机 能将浓缩铀的丰度提升至90%以上,且产量足够生产几枚核弹头。但它至今从未公开宣布启动“核技术武器化”的流程,并且伊朗至今依然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约国。相比之下,其他几个“非法拥核国家”却连这个条约都没有加入过。印度和巴基斯坦把核武器当作国家安全的核心保障,朝鲜更是把核弹视为“体制护身符”,连最基本的核查都拒绝,完全不掩饰自己发展核武器的意图。反观伊朗,即便是在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重新施加极限压力的背景下,它也只是将铀浓缩提高到60%,始终没有跨过90%的武器级门槛。
在外交场合,伊朗更是一再重申其核计划的“和平用途”,始终维持“不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形象。
但是,美国和以色列从来不相信伊朗真的不会去搞核武,一直声称伊朗隐藏核计划,频频拿出卫星图、浓缩铀报告作为证据。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无论怎么“自证清白”都没用,那干脆就顺势模糊处理,制造一个“可能会制造核武器”的印象,用来对美谈判。
要知道,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是越压越狠,范围从金融、能源到贸易、军事,几乎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压制体系。在长达数十年的制裁之下,伊朗的国内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而伊朗要想美国解除制裁,甚至连坐上谈判桌的机会都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模糊核战略、适度突破铀浓缩丰度,制造可能拥核的假象,反而成了吸引美国注意、争取谈判的有效方式。
道理很简单,如果伊朗手里什么都没有,却被指责在“搞核武器”,那他辩解的余地都没有。但如果手里真的有点“东西”,哪怕只是技术能力,那么他就可以在谈判桌上开价码、谈条件。换句话说,伊朗的核计划不是为了真的去造核武器,而是为了制造一个谈判筹码。
于是,在2010年,伊朗第一次将部分铀浓缩的丰度提升到了20%。官方的说法是,为了给德黑兰研究型反应堆提供燃料。
可这一下子,把美国和以色列都吓了一跳。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伊朗掌握了中高丰度的铀浓缩能力,那就离“核武器”不远了。于是国际社会迅速介入,推动各方谈判,最后在2015年促成了《伊核协议》的签署。
根据协议,伊朗同意将浓缩铀的丰度限制在3.67%以下——远低于武器级标准。作为交换,美国和欧盟解除了一部分与伊朗核计划相关的制裁,尤其是在能源、金融、航运和保险等关键领域,放松了限制。结果,伊朗的经济很快就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
2016年,伊朗GDP增速一下冲到12.5%,创下几十年来的新高。原油出口也迅速翻倍,从每天约110万桶飙升到250万桶以上。与此同时,通胀从2013年时的40%下降到2017年的9%,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国际资本也开始回流,伊朗的社会民生迎来明显改善。
可惜 好景不长。随着2018年特朗普政府撕毁协议,制裁卷土重来,一切很快又回到了原点。这一轮反复,也让伊朗意识到,自身经济离不开国际市场,同时也增强了通过核问题博弈换取生存空间的决心。
从那以后,伊朗的核计划明显加速。
比如2019年7月,伊朗把铀浓缩丰度提高到了4.5%;2020年再进一步,拉到了20%;2021年4月,在纳坦兹核设施疑似遭以色列破坏之后,伊朗政府宣布将开始生产丰度高达60%的浓缩铀,技术上已接近“武器级”门槛。尽管如此,伊朗仍然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这个“危险但不致命”的平衡点,没有制造核武器。
事实证明,伊朗赌对了。德黑兰的核计划让西方国家寝食难安,新一轮伊核谈判也由此展开。如今它抛出愿意放弃核武器、销毁高浓缩铀库存、接受国际核查等一系列条件,看上去是受压之下的“重大让步”,但其实这些条件——都是伊朗提前准备好的谈判筹码。
因为对于伊朗来说,高浓缩铀、甚至核武器,从一开始就不是“不可放弃”的东西,而是一种收放自如的策略工具。
相反,如果伊朗和美国谈成了,那就等于伊朗用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换到了他最想得到的东西。但假如伊朗手里没有这些筹码,且不说损失大小,他甚至连和美国对话的机会都没有。
从这个角度来看,伊朗这一次不但不是投降,反而是战略上的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