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人间至痛莫过生死别离,更令人困惑的是,深爱的亲人离世后,为何很少出现在梦中?

无数人带着思念入睡,却难得梦中重逢。

在佛陀讲经时,一位悲伤的弟子问起此事,地藏菩萨亲自开示道:"亡者不是不愿入梦与亲人相见,而是不敢来。"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死智慧?离世的亲人又有何难言之隐?



隋朝大业年间,终南山下的大慈寺坐落在松柏环绕之中。寺内古刹幽深,梵音缭绕。

这一日,初夏暖阳斜照,一位面容憔悴的青年缓步走向大殿。他脚步蹒跚,眼圈泛红,像是失去了全部生气。

大殿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僧正低头翻阅经卷。听到脚步声,他抬头看了看那青年,随即又低下头去,似乎并不意外有人来访。

青年在老僧面前跪下,声音哽咽:"弟子慧空,叩见方丈。"

老僧放下经卷,静静地看着慧空:"你已经三天未进食了。"

慧空愕然抬头:"师父何知?"

老僧微微一笑:"你眼窝深陷,面色蜡黄,双手微颤,分明是饥饿过度所致。更何况,你住在山下的牛家,他家小儿前天来寺里上香,说你母亲去世后,你便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慧空听闻母亲之事,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师父明鉴,弟子确实不知该如何面对母亲离世一事。"

老僧长叹一声:"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何必如此悲伤?"

慧空摇头道:"不是弟子不能接受母亲离世,而是......"他哽咽片刻,才继续道,"弟子日夜思念母亲,却始终梦不到她。反倒是我那不孝的堂弟,平日里对婶婶不闻不问,却在昨日说梦见了我母亲。"

老僧目光一凝:"此事倒是不常见。你与母亲感情深厚?"

"母亲含辛茹苦将弟子抚养长大,父亲早逝,全靠母亲一人撑起门户。母亲待弟子恩重如山,弟子恨不能寸寸回报。

"慧空泣不成声,"母亲临终前,弟子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心中有愧。如今日思夜想,盼能在梦中见母亲一面,却始终无缘相见。"

老僧听完,眉头微蹙:"你说你堂弟梦见了你母亲?他梦见了什么?"

慧空擦干眼泪:"堂弟说,梦见母亲站在一片祥云上,衣着华丽,面带微笑。母亲让他转告我,说她如今很好,让我不必挂念。"

老僧点点头:"此梦甚好,为何你仍不安心?"

慧空忽然面露痛苦之色:"可是弟子不信!堂弟与母亲并无深厚情谊,何以母亲会入他梦中却不入我梦?我才是日夜思念母亲的人啊!"

老僧思索片刻:"你可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

慧空点头:"知道。弟子正是因为日夜思念母亲,才更困惑为何梦不见她。"

老僧从木榻上起身,走到殿中央的香案前,凝视着那尊面容慈悲的佛像:"梦境一事,看似简单,实则玄妙。《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如泡影,转瞬即逝,却也蕴含无穷奥妙。"

慧空好奇道:"师父是说,梦有特殊之处?"

老僧微微点头:"梦,乃神识游荡之地。你可知,人有三魂七魄?"

慧空摇头:"弟子不知。"

"魂主神明,魄主形体。人睡眠时,魂可离体游荡,此为梦境之源。古人云:'魂游为梦。'故死者若有心愿未了,或与生者情谊深厚,其魂可入生者梦中。"

慧空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那为何母亲不入弟子梦中?难道母亲不念弟子?"

老僧摇头:"非也。亲人离世后能否入梦,实则暗藏天机。"

他转身走向书架,取下一卷古旧的经书:"《梦中正觉录》记载:'梦者,心识之用也。有缘则通,无缘则隔。生死两隔,最难相见。'"

慧空困惑不解:"弟子与母亲骨肉至亲,还有什么缘分能比这更深?"

老僧将经书放回书架,缓缓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青山:"缘分二字,非只血脉相连。《大乘起信论》中言:'众生心念,能动天地。'你日夜思念母亲,这思念之情虽强,却未必是连通阴阳的'正缘'。"

"何谓'正缘'?"慧空急切地问。

老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你思念母亲时,心中作何感受?"

慧空毫不犹豫地回答:"悲痛欲绝,肝肠寸断。"

老僧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可有平静祥和之感?"

慧空一愣:"没有。一想到母亲离世,弟子心如刀绞。"

老僧点点头:"这便是问题所在。《十轮经》云:'亲人离世,悲伤过度,反成羁绊。'"



慧空疑惑地看着老僧:"师父是说,我太过悲伤反而不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