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淳儿子找不到工作”这一事件,再次揭示了社会阶层的认知差异以及资源不对等下 思维模式的割裂状态。
大概因于社会分层原因,极易形成公众对就业和成功的不同诠释。而实际上,关于郎永淳口中的儿子找不到工作一事更像是凡尔赛似的慨叹,而不是普通人认为的工作真难找。
这件事可能再次揭示了不同阶层的几个让人抓狂的真相:
第一是资源壁垒与生存逻辑的不可通约性。
作为前央视名嘴企业高管,郎永淳所积累的社会资本,包括人脉、教育投资、信息渠道等远远超过了普通家庭,这是让绝大多数人必须仰视的。
郎永淳儿子的就业渠道一定远比绝大多数人宽广的多。其家族的托底能力,譬如圈内引荐以及试错成本承担等都是让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所以仅从就业选择来看就与普通人“毕业即谋生”的生存焦虑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如果你能理解王思聪当初创业获5亿资金来试错大概就能理解了,它不存在普通人失败就可能负债终生的悲凉感。
第二就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失业与选择。
将暂时不工作等同于找不到工作,本质上就是用大众就业市场的标准来衡量资源充裕者的选择自由,这显得很荒谬。
高净值群体子女的求职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匹配家族资源与社会关系,在投资布局上会更加考虑与实现个人价值偏好相结合,所以他们的谋生其实并不是你眼中的谋生。
第三,所谓的学历贬值,实际上是普通人的焦虑转移,真相是揭示了普通人狭窄的情绪投射与认知偏差。
当985毕业生送外卖成为社会议题时,大众会将对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的不满,投射到名人子女的非常规选择上,试图通过特权阶层的失败否定来缓解自身焦虑,充满了阿Q式的自我暗示与情绪缓释。
所以,毕业即失业其实只是普通人的人生嗟叹,在高净值圈并不存在。
第四,层级思维的局限性往往会使得大多数普通人轻易陷入归因偏差陷阱。譬如普通人将就业困难归咎于个人能力,却忽视了结构性困境。
而对资源拥有者而言,很多子女更倾向于“资源诅咒”,譬如“靠爹妈算什么本事”,这在本质上来说是两种认知框架的错位对抗。
当然,很多情况下,绝大多数资源诅咒的结果还是离不开高净值圈层的资源加持。
这一魔咒很难破。
第五,高净值圈层有延迟选择的特权。
普通家庭需要依靠尽快工作来维持生存现金流,而资源充裕者往往会通过游学、公益实践等方式积累差异化竞争力。
譬如巴菲特之子投身音乐,洛克菲勒家族成员从事环保,这些在普通人眼里的不务正业,其实都是为了建构更符合阶层定位的人生叙事。
而普通人的生存压力通常会自动屏蔽这样的人生历程。
第六,高净值圈层的子女可自动获得弱竞争赛道的入场券。
当普通人挤破头争夺大厂的Offer时,高净值群体子女可能会选择冷门但门槛极高的领域,譬如艺术品收藏,家族办公室或非营利组织等,这些领域高度依赖圈层资源,并不需要公开的市场竞争。
所以他们要做的只是问心而为。
第七,舆论和社交媒体等热衷渲染寒门贵子或豪门败家子的极端案例,其实质 或只是为了满足自我情绪而已。实际上,社会是橄榄型结构,高净值人群子女的成功率自然更高,因为在资源优化配置下,他们的每一步机会都会成为普通人的梦寐以求。
像比尔·盖茨的女儿玩马术,像何猷君玩电竞等,他们都玩的很好,这些可能会被普通人认为不务正业,但其实都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第八,社会建构的是多元价值坐标系,当普通人用高薪或体面来定义成功时,必然无法理解有人会放弃投行工作去非洲保护野生动物。
所以,若能突破单一评价体系,尝试学会从更高维度评判不同述事,大概才能突破认知误区,才能减少对他人选择的误判。
所以综合而言,舆论对于郎永淳之子的争议,其实从本质来说就是不同资源的圈层群体在不同价值观赛道中的碰撞。普通人看到的是就业压力,资源拥有者看到的可能是人生选项的排列组合。
所以与其争论该不该找工作,不如就此从中认清现实:在资源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工作对于不同阶层而言其实并不是同一种生存游戏。
这就是本质差异!对此你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