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某校一则“紧急通知”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学校要求所有老师,“绝不要因作业未完成批评学生,防止发生不必要的事情”。这份看似荒诞的通知背后,却藏着教育生态的深层困境——老师不敢管,家长不愿管,学生不服管,教育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源自浙江网友@疾风柒月文章、南方都市报等)


通知的导火索,是该校一名数学老师的惊魂经历。学生因抄作业、玩游戏被批评后,竟翻出走廊栏杆悬空,半个身子挂在四楼外,全靠同学死死拽住才避免悲剧。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河南驻马店一名学生因未完成作业被批评,情绪失控捅伤老师并跳楼;郑州一名小学生被批评后悬在四楼窗外,全靠老师拽住胳膊才脱险。这些极端事件让老师感叹:“批作业像拆炸弹”,甚至有人自嘲“佛系保平安”。


更魔幻的是,家长的投诉让困境雪上加霜。重庆一位老师催收作业时,家长反咬一口:“孩子四次不交作业,老师为何第一次不通知我?”甚至要将老师删微信的行为投诉到教委。评论区里,老师们的无奈溢于言表:“期末又要成绩,不能逼学生就只能逼老师”。这种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的矛盾,让教育成了“高压锅”。


事实上,教育惩戒权本有法律支持。最高法曾明确,合理惩戒无需担责,但现实中老师依旧如履薄冰。一位小学教师坦言:“家长不同意,我就不管了”。这种“躺平”心态的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就不举例了。



更讽刺的是,当老师真的“佛系”时,家长又抱怨“不负责任”。浙江瑞安一名教师因学生喷水枪,将学生抱到窗边教育,被当地定性为“威胁学生人身安全”,最终被行拘。事件曝光后,网友态度反转,有人直言:“学生顽劣在先,老师何必背锅?”这种舆论摇摆,折射出社会对教育的认知撕裂——既要老师严格管教,又不给任何容错空间。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如今却成了多方博弈的战场。家长将投诉当作武器,动辄威胁“告到教委”;学校为保平安,用“紧急通知”让老师噤声;学生则利用极端行为逃避责任。这种恶性循环下,真正受伤的是孩子。有老教师回忆,30年前用凳子卡门背课文的学生,如今已成优秀教师;而今天的学生抄作业被批评,却用跳楼威胁。


教育的出路,需要重新划定边界。一方面,老师需掌握科学方法,如用班规量化管理代替粗暴批评;另一方面,家长要理解“老师批评,是对孩子有所期待”。更重要的是,社会应给予教师合理保护。正如教育部新规所言,适当惩戒是教育手段。若一味追求“零风险”,最终只会让教育沦为“免责游戏”。

当“活着就好”成了教育底线,“不敢管”成为教师保命法则,我们是否该反思: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还是制造“安全的产品”?古人造“罚”字,寓意教育需循序渐进,但今天的环境却逼得老师要么“躺平”,要么“过激”。


教育的答案,或许藏在那个被同学拽住的学生身上——当危机发生时,拉住他的不是校规,不是投诉,而是同伴的手。这提醒我们: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输赢,而是家校社的共同托举。唯有重建信任,让老师敢管、家长愿管、学生服管,才能真正守住教育的尊严与温度。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