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布妞放学路上,她突然蹦出来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钱啊?”
这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
该怎么回答呢?
她一个小屁孩儿,懂什么钱呢?
我当时随便敷衍了几句。
我后来才后知后觉,当孩子问关于钱的问题时,其实也是他第一次试图理解“金钱”的运行方式。
一个好的回答,既能保护他的安全感,又能启发财商意识和价值观。
我们大部分,会有以下3种回答,也因此会影响孩子3种不同人生。
一,第一种回答“小孩子问这个干嘛?”
“咱家有多少钱?”
听到这句话,很多妈妈,可能和我一样,下意识地第一反应就是——闭嘴、别问、你不该知道。
“小孩子懂什么钱啊?”
“你还小,管好你自己。”
“你就别操心这些。”
这样回答,只是我们下意识地“保护”孩子,不想让他们太早操心这些“大人的事”。
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害怕孩子知道得太多之后:
和别人比;
提更多要求,要买这个、买那个;
担心家庭经济情况;
“长得太快”,失去童真。
所以我们选择回避,“保护”孩子的信息边界。
但问题是,孩子并不傻。他问你,说明他已经对金钱有了意识。
他可能是听到别的小朋友说“我爸赚好多钱”,也可能是他看见我们在算账、叹气、说“这个太贵了”。
孩子早晚会意识到: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拒绝说,其实是在否认他的感受。
其实,孩子不是非要知道“多少钱”,而是想知道:
家里安全吗?稳定吗?
我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吗?
我可以期待什么?可以被满足到什么程度?
他不是关心“家产”,而是在建立安全感和现实感。
所以,如果我们因为“他太小”而把门关上,孩子就会自己脑补答案——
“我家是不是很穷?”
“我是不是不能有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
“我是不是不能给妈妈添麻烦?”
说到底,回避不是保护,是一种慢性的疏远。
当孩子第一次向你打开心门,问了“咱家有多少钱”。
你关上门,可能也关上了孩子表达信任、建立认知的大门。
二:第二种回答“咱家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了!” 或 “想买啥买啥,咱有的是钱!”
同样是孩子问:“妈,咱家有多少钱?”
这类妈妈的回答,往往特别“有戏”。
有的妈会幽幽叹口气:“咱家啊,穷得叮当响,饭都快吃不起了。”
还有的妈张嘴就来一句:“你想买啥买啥,咱家有的是钱!”
这类回答,确实是轻松幽默的,有时候还能逗孩子笑出声。
但问题是:说着玩,孩子可不一定听着玩。
①自嘲式贫穷
比如妈妈心里其实知道家里条件一般,但又不想太严肃、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干脆拿“穷”开玩笑。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气氛轻松,孩子不容易害怕。
但坏处是,年纪小的孩子,分不清真假,他听多了,心里就会认定——
我家不如别人,我不能有要求,我得低头做人。
结果,有的孩子明明家里过得去,却总不敢提需求,害怕“我一张嘴,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小时候心变“穷”了,长大后,很容易变成自我限制的人:不敢花钱、不敢消费、不敢追求。
②炫耀式富有
有些妈妈怕孩子有落差、怕他觉得家里不如人,干脆就来个“咱家最有钱”的气场全开:
“咱家有钱啊!你想买什么跟妈说。”
“别的小朋友有的你也得有,不能让你输。”
这种回答,很容易给孩子一种误解:钱是随时有的,想要就能得到。
他们可能会以为,金钱不需要计划,更不需要代价。
而当有一天,他发现“钱不是一直都有”的时候,心理落差巨大。
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
●冲动消费,月光族
他有钱就花、刷卡没商量,因为从小觉得“家里有钱,随便花”。
●价值观跑偏
他还容易将金钱和尊严划等号,嫉妒别人、攀比成性。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稳稳的、真实的、可预期的安全感。
说到底,“夸张式”回答虽然热闹,却容易误导。
三:第三种回答“家里有一些钱,是爸妈努力工作赚来的”
这类妈妈,会放下手里的事,认真地说:
“家里有一些钱,是爸爸妈妈每天工作赚来的。
钱用在吃饭、房子、水电、你上学,还有我们平时生活上。
它数额有限,但计划得好,我们就能过得很好。”
这种回答,就是“实话+解释”: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努力换来的资源。
孩子从这样的答案里:
知道钱的来路;
懂得金钱的用途;
明白做选择时要有权衡。
这是最早的财商启蒙,也是最简单、最有力的“现实教育”。
你以为他听不懂,其实他听得懂,也很在意。
他会知道:“哦,原来钱是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换来的,不能随便浪费。”
你跟他说:“有些东西我们可以买,但有些钱,我们得存起来。”
他不但不会失望,反而更有参与感,更懂珍惜。
有的妈妈,还会带孩子一起做小决定:
“我们这周预算还有XX,你觉得这个有必要买吗?”
“零花钱你打算怎么用?存一部分,留一部分?”
孩子从这些对话中,慢慢学会权衡、计划、延迟满足,这些比知道“家里到底有多少钱”重要太多。
他会对金钱有清晰认知:钱不是“羞耻的”,也不是“万能的”,而是一种资源,值得好好对待。
当他对钱有规划,有底气时,才不会乱花钱。
孩子问“妈,咱家有多少钱”。
其实,他不只是想知道一个数字。
他可能是在确认:“我的某些需求可以被满足吗?我们和别人一样吗?这个家是稳稳的吗?”
而我们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他第一次建立金钱观、价值感、安全感的起点。
当孩子这样问你时,你会怎么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