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外周刊》有趣优质的海外资讯
(中英西三语版)
每周二、周五更新
扫描下图二维码加小雅,免费订阅
人生的「长期主义」
PART ONE.
科学发现,热恋期的怦然心动,本质是 PEA (苯基乙胺)和多巴胺的狂欢:这几种「爱情激素」让人心跳加速、彻夜难眠,愿为对方赴汤蹈火。
但这种「上头」状态,平均只能维持 6 个月到 3 年。
当激素消退,心境归于平淡,整个世界仿佛褪了颜色。许多人因此误以为爱已消失,仓促放弃了关系。
做「快销品」的人,都要去研究「爱情激素」:怎样让人立刻爽一把,好像对着一份高糖、高油、高甜的大餐大快朵颐,哪怕之后是无尽的空虚。
这样的生意「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要是没能让客户「爽」起来,立刻就完。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做这种生意大概也是持续的精神消耗。
其实,随着「爱情激素」渐渐退场,「婚姻激素」内啡肽开始接管——它不像多巴胺那样能带来瞬间快感,却能促成长久的默契与信任。
要是你觉得心里空荡荡,你其实就是要补内啡肽。绝大部分人,都该花一生去追求内啡肽。
不过,内啡肽不太易得,总归要经历一些「痛苦」,也需要长期的投入。
就好像长跑。
刚开始,我们每天都要坚持运动,都要练到浑身酸痛,有点难以坚持。
就算等体质足够强,大概跑到两三千米的时候,也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
但等跑过了 5 千米的时候,我们会突然间发现腿也不疼,心跳也不那么剧烈了,呼吸也顺畅了,身体开始充满了力量,向着阳光开始奔跑。
这就是内啡肽上来了。
我们的身体,有时比我们更懂「长期主义」。
我们怎样获得力量和勇气?其实也都是从「长期主义」过来的。
我们当代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很难让我们着眼长期,因为变化太快了:遇到能让自己一辈子稳定分泌内啡肽的事业,很难;两个一生都心意相合的人能遇到,更难。
着眼「长期」,能让我们在「颠沛流离」中见招拆招,处变不惊。
教育的「长期主义」
PART TWO.
「长期主义」也不止于自己的人生。
孤阅直播中,常能收到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做家长的船员们,大都已经摆脱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执念。
当家长焦虑于如何鸡娃时,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遵循生命规律的长期耕耘」。
我们从头说起:
幼托阶段
幼托时,大脑还没发育完全。
自然现象和科学常识、与小朋友们的社交能力、美学感知与肢体协调……这些,才能支撑孩子们在未来「顺利硬件升级」。
然而,许多家长过早让孩子学习数学、编程…这就像给一台配置很低的电脑,强行装上各种大型软件,就算能装上也跑不动。
不仅如此,这还会扼杀孩子许多原生的东西,很多悲剧就是这么开始的。
小学阶段
小学的时候主要是通识教育,孩子们要分清事实与观点。
初中阶段
到初中,则要进一步能分清楚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
孤阅一直在教公民教育、批判性思维、结构化去思考。理想状态下,在初中时这些内容就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
对世界的认知,也该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之前大脑还没发育到那么完整,孩子还在慢慢探索世界。
高中阶段
到高中的时候,孩子们世界也看了,兴趣爱好也找到了,对自己的天赋也该清楚了,之后选择方向应该也没什么迷茫了。
大学阶段
进入到大学,先是通识教育。
拿文科举个例子。一般来说,无论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都要跨学科做学问,区别无非是「以哪个视角为主」。
比如说,学历史:
想研究历史,光学历史事件没有用,肯定要学历史哲学;
史政不分家,还应该学政治学里的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
想要重点研究某个地区的历史,还需要学习对应的外语;
想研究社会运行,也就必须学宏观经济……
选择社会学的人,还是要学这些东西。只不过,他们学习的主要线索是「社会学的原理」。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学科的专业课,一般只会占到毕业学分的一半。
也就是说,其实整个大学甚至是高中阶段,其实都应该用来「对原理进行探索」,而不是急于「经世致用」。
即使「经世致用」是之后人生明确目标,大学阶段也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孩子的教育,绝非急功近利的事,需要长期规划。
真正的教育,不在「知识填鸭的即时反馈」里,而在「共同成长的长途旅行」中。
「渡人先渡己」,一个人从事教育,或是对学生,或是对自己的孩子;如果这么多年下来,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我们很难想象他真的能够改变其他人。
送你一份学习锦囊
▼ 扫码加小雅▼
免费领取畅学礼包
编辑|恺宸
排版|琳玥
诸位孤独的阅读者们,大家好。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
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
谢谢你来,希望我们能一直敢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