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同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和江苏,正以内河航运为抓手,全力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近年来,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愈发凸显。长三角水系发达,区域内省市亦在发展内河航运领域持续发力。

“航运浙江”迎来施工图

日前,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对“航运浙江”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浙江将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特色优势,目标到2030年,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省,内河航运发展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根据《实施意见》,浙江的重点任务包括构建高水平航道网络、推动港产融合发展、提升航运服务水平等。

在构建高水平航道网络上,浙江将优化干线航道布局,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谋划推进浙赣运河、太湖沟通、环杭州湾水运通道等工程;推进干线航道“三升二”,实施京杭运河畅通工程、浙北海河联运通道工程以及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钱塘江等二级航道提升项目;实施“通港达园入企”工程,实现千吨级船舶通港达园入企。其中,浙赣运河是备受瞩目的“世纪水运工程”浙赣粤运河组成部分之一,规划全长约760公里,规划投资匡算约1700亿元。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浙赣运河对浙江的意义重大。运河贯通后,将破解钱塘江“断头航道”困局,拓展宁波舟山港的腹地范围,促进两地产业互动和沿岸经济发展。

《实施意见》还提出,浙江将建强内河港口物流枢纽,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持续实施嘉兴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南部区域海河联运中心,建设一批现代化内河港口和大型公共作业区;加强集装箱码头统筹开发,完善内河集装箱码头规划;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支持各设区市编制专项规划,推广“产业集群+内河港口”协同发展模式,打造长湖申、京杭运河等千亿级沿河产业带。

此外,浙江将完善海河联运服务网络,加密海河联运航线,大力拓展长江、淮河、江淮运河、京杭运河等沿线港口航线,海河联运航线覆盖长三角主要内河港口;提高内河航运组织化水平,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引导适箱货物“散改集”,同时优化内河航运经营主体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年运量超100万标箱的集装箱运输船队。

“水运江苏”持续发力

2020年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到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建成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陆海双向、内外畅通的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

在长三角区域,相较于“航运浙江”建设的刚刚起步,2023年以来,江苏“水运江苏”建设持续加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和《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发挥江苏海江河湖联动的特色优势,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水运体系,水运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江浙两地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密集,机场密度位居国内前列,为何还要大力发展水运?

“与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能耗省、污染少、占用资源小等独特优势,尤其方便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成本上看,水路运输的成本仅相当于铁路运输的1/2、公路运输的1/5、航空运输的1/20。同时,水运可以承载更多的货物,在长江沿线,一支拖驳船队的载运能力已经超过万吨。

更低的价格、更大的运量,水运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水路货运量占比约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事实上,作为水运大省,江浙两省发展内河航运可谓得天独厚。其中,浙江坐拥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和京杭运河等水运体系,内河航道总里程近9800公里;江苏则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

徐浩平表示,与内陆省份希望通过运河突破内陆之困不同,江浙两省猛拼水运,意在通过弥补二级及以上航道占比偏低、网络化程度不高、通达范围不足等短板,重塑水运基础条件,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将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争优势。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