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栖息地破坏、渔业误捕、渔业资源衰竭等原因,我国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



中华白海豚,2025年4月拍摄于泉州围头湾(自然之友)

泉州围头湾是当前生活在厦漳泉金水域(厦门-漳州-泉州-金门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核心栖息地之一。自然之友关注到该区域正在施工的泉州港围头湾港区石井作业区11号、12号泊位工程,计划于5月13日的12时-14时、16时-18时进行炸礁作业。此前厦门海域就发生过炸礁导致中华白海豚死亡的先例,而当前正值中华白海豚繁殖高峰季,一旦实施炸礁,且炸礁的同时未进行规范、严格、有效的防护措施,生活在围头湾水域的约20头中华白海豚,尤其是怀孕的母海豚和幼崽,将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并且,该工程的环评文件仅提及项目对7km之外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可能影响,遗漏了评价栖息地与项目建设区域高度重叠的中华白海豚可能受到的影响,也未对在建设区域出现的中华白海豚提出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5月13日上午,自然之友紧急联络媒体及相关主管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叫停了原计划于5月14日的炸礁作业,要求建设单位立刻停止施工,并要求其针对该工程开展中华白海豚专题的影响评估。5月15日上午,自然之友在距离计划炸礁点几百米的地方拍摄到了至少两头中华白海豚活动,如果这天的炸礁未及时叫停,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不仅面临着建设项目围填海和爆破炸礁的破坏,还面临渔业养殖、非法捕鱼设施、航船螺旋桨伤害等威胁。因此,为实现对该区域的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长久、有效保护,我们呼吁当地主管部门尽快通过调整保护区范围、纳入重要栖息地名录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方式,将现有栖息地纳入法定保护范围予以严格保护。






围头湾中华白海豚,图片来源:郑锐强

<左右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以下为媒体报道综合,欢迎大家从中了解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期待社会公众向自然之友持续反馈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的线索及建议,不让白鱀豚的悲剧重演!

联络方式包括:

环境线索热线:010-65232040

环境线索登记表:https://lxi.me/2JRr0E

环境线索征集邮箱:gyss@fonchina.org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原文转自公众号“生态中国网”:

近日,福建泉州围头湾一港口项目炸礁作业被指影响中华白海豚,目前已被官方叫停重新评估。

据泉州海事局官网5月12日公告,5月13日,“海浚11”“品鑫158”“中信196”在泉州市围头湾石井作业区11-12#泊位码头附近水域进行炸礁施工作业。

13日,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发微博指出,有科学研究表明,围头湾有多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栖息。时值中华白海豚繁殖季节,若在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炸礁,可能会对中华白海豚造成伤害。

5月16日,福建省海洋局渔业处工作人员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5月13日该项目进行了两次炸礁作业,当晚即被叫停,14日相关执法部门以及泉州市、晋江市环保局工作人员都到场评估,要求重新进行施工工艺的遴选,看是否有更环境友好的方式取代爆破方式,并做好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专题论证,包括保护措施。

该工作人员表示,会在做好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复工作业。


工程系福建沿海港口规划重点项目

围头湾位于泉州市海岸线最南部,毗邻厦门港。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项目系2005年启动的围填海项目,2007年曾被叫停,后于2022年列入福建省沿海港口规划重点项目。

泉州市生态环境局公示的《泉州港围头湾港区石井作业区11号、12号泊位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下简称环评报告)显示,围头湾港区重点发展石材和对台直航运输。2005年项目建设单位福建天龙轮船有限公司启动本项目建设,2006年获得《海域使用权证书》,并进行围垦回填工程,2007年由于福建省港口规划重新修编,此项目在围垦回填约60%的情况下被叫停,工程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2021年2月,福建省发改委召开该项目前期工作协调会,认为本项目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应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会议建议本项目建设期按照2个2万吨级泊位建设,兼顾靠泊5万吨级船舶。该项目被列为2022年福建省沿海港口规划重点项目。

环评显示,项目建设规模为新建2个2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年设计吞吐量为340万吨,其中,集装箱10.5万TEU,主要货种包括水泥、石材、钢材、砂石料及集装箱等。

环评结论显示,该项目对周边环境影响可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可行。


相关部门曾提议采用其他方式除礁石

5月14日,福建省泉州港口发展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围头湾海域的炸礁作业是港口建设需要。“水域的底高程需要达到相应标准,炸掉礁石才能满足船舶进港(条件)。”

福建省泉州港口发展中心另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其了解,此次实施炸礁作业的海域并非保护区,“近几年环境好了,(中华白海豚)才来围头湾,被发现得比较多一点。”炸礁作业前,施工方通常会采用敲打、鸣笛等方式驱离中华白海豚,“海豚很聪明,如果有(炸礁)作业,它会跑得很远。”但5月13日炸礁实施前是否实施了驱离,该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科研机构研究表明,围头湾现有20到30头中华白海豚,其活动区域离岸较近,炸礁作业很可能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此次爆破实施前,曾有相关部门提议采用勘探钻研机而非爆破的方式破除礁石,如果一定要采用爆破的方式,务必制定科学的驱离方案。

据悉,2022年5月,泉州市生态环境局公示了《泉州港围头湾港区石井作业区11号、12号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下文简称《报告书》)。该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泉州围头湾港区石井作业区,南安市石井镇东南侧海域;建设单位为福建天龙轮船有限公司。

上述《报告书》中,工程对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的影响被列为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但据《报告书》表2.6-1,“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位于工程区西南侧约6.08km,并不位于工程区范围内。

《报告书》“环境敏感目标影响分析”中,分析了工程“对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其中称“本工程距离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距离约7.9km”,“根据《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2025年)》,工程所在海域不属于保护区范围。”

自然之友公益律师李孟超告诉红星新闻,工程项目区域不在保护区内,并不意味着这里没有中华白海豚栖息。自然之友呼吁,应该根据中华白海豚目前的活动区域,扩大自然保护区等法定保护范围。李孟超表示,目前正值中华白海豚的繁殖高峰期,炸礁对中华白海豚繁衍可能造成的影响令人担忧,即使一定要炸礁,也应该避开这段时间。“中华白海豚的本能习性除了遗传,也来自母豚及群体的影响,不应预设白海豚能了解人类活动,并且知道多远才是安全距离。对生态保护的合理做法,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基于科学的原理,去评估炸礁的影响。”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认为,根据声源等级、距离等因素,炸礁爆破可能会对附近中华白海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行为干扰,到听力丧失,甚至受伤、死亡,都有可能。”至于爆破前用敲击等方式是否能有效驱离中华白海豚,郑锐强告诉记者,无论采用声学还是其他方式驱赶,最关键的是,需要保证在整个爆破作业期间,中华白海豚不会出现在危险区域内。


施工海域频现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华白海豚作为旗舰物种和伞护种,是河口和沿海生态系统的代表物种,它们的生活状态与生态体系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

据福建日报5月8日的一则报道,长期以来,沿海各类涉海工程(如围填海、桥梁、海上风电场等)蚕食了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

“涉海工程作业以及航运船舶产生的噪声会干扰它们的听觉系统,影响其觅食和个体间的交流,水下爆破产生的高强度冲击波甚至会炸死白海豚。白海豚还因为在渔网附近捡‘漏’,被渔网缠住,挣脱的过程中会把背鳍割裂,无法挣脱的就会窒息死亡。”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先艳说。

近年来,中华白海豚频现围头湾。澎湃新闻曾报道,2024年2月15日,泉州海警局惠安第二工作站曾在泉州湾附近海域巡逻时,“邂逅”中华白海豚。此前,泉州海警局执法人员已经数次在泉州湾、围头湾等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踪迹。2025年1月11日,泉州海事局南安海事处执法人员在成功大桥附近水域巡航过程中,偶遇中华白海豚。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机场、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应当避让自然保护地以及其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迁徙洄游通道”。

13日,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泉州市12345市民热线、泉州市海事局、生态环境局了解此事。

13日下午,泉州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宋姓科长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环评里有对福建厦门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论证,主要是施工区会引起水体扰动浑浊产生悬浮物,但环评认为浑浊水体对保护区内中华白海豚的影响较小。

近年来有报道称中华白海豚频现围头湾,在做项目环评时是否应该对该区域内的特殊物种做单独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调查?

该科长回复称:“环评文本中有提到,一年内施工区域没有观测到中华白海豚,业主在做施工方案的时候,还有另外再组织专家论证,施工方案就是关于炸礁作业,如果对白海豚有影响的话,他前期在要施工之前,会用巡航的警戒船,安装声驱赶仪驱赶白海豚,让它远离这一块作业区域,减少影响。”

宋姓科长表示,如果业主的施工内容或后续运营内容与环评不一致,生态环境部门会要求他们进行后评价。

自然之友称,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敲击、鸣笛等方式能有效驱离白海豚。比如,在繁忙的港口水域,船舶的水下噪声比敲竹杠要大得多,但是海豚依然不会离开,因为港口往往跟它们赖以生存的河口栖息地重叠。

5月16日,福建省海洋局渔业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海洋、环保等部门专家已到现场,将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专题研究,寻找更优的施工方案,目前该项目已被叫停。

我们期待社会公众向自然之友持续反馈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的线索及建议,不让白鱀豚的悲剧重演!

联络方式包括:

环境线索热线:010-65232040

环境线索登记表:https://lxi.me/2JRr0E

环境线索征集邮箱:gyss@fonchina.org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