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的孩子,哪怕高中成绩再优秀,都难免出现能力下滑的情况。总的来说有三点:抗压能力减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深度思考能力不足。很多家长甚至是在孩子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孩子入学后竟然不会洗衣服,不会规划生活费,最后只能通过陪读来解决这些生活琐事。

这种现象本质上还是因为家长过于宠溺孩子,或者孩子长期处于被监管的教育模式下,一旦脱离监管,就立马放飞自我,变得什么都不管不顾了。而大学生们也会用一种更加新潮的方式来吐槽这四年自身发生的变化。



大学四年堪比返祖,学生用“梗图”吐槽4年变化,父母心情很复杂

有一种表情包叫梗图,特别有梗,所以大学生们很喜欢用它来自嘲。有人说大学四年自己的作息变化是从一个正常人类慢慢变成蝙蝠了,意思就是到了大四这一年基本上就实现了昼伏夜出的状态。

这张图能概括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的这种变化。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肯定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虽说宿舍有宿管,但也不妨碍他们熬夜,再加上白天没课的时候就只能用来睡大觉。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渐渐对规则更加漠视了。



于是大一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学生,可等到大四的时候,他们的划水能力都快赶上海洋生物了。而且参加工作也并没有让大学生们变得更加勤快,相反还会让一些人更加懈怠。简单来说就是变得更油滑了,这可能也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吧。

而上大学最应有的知识储备却渐渐减少了,高三被称为学生的巅峰状态,可到了大四基本上就和大猩猩、原始人差不多的状态了。还有更好笑的是,大学确实是一个美容院,同时也是一个加工厂。



很多脾气火爆的大学生在宿舍里以及在学校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到了大四渐渐就变成了老年人那种佛系性格,对什么都不争不抢。但本质上也是因为大学生们学得圆滑了,所以说在大学发生的这些变化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



要想让自己在大学阶段不出现能力下滑等情况,必须从小就开始调整教育方式

我们得承认,大学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虽说看似孩子已远离家长,但实际上还得从家庭层面去解决。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一个观念,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在小学、初中阶段,如果孩子能学会做饭,那么上大学时就不至于饿到自己。



而且在初中、高中之后,要尽量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比如以后报志愿的事,最好也问问他个人的意见,让他明白自己做主张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与代价。

这样当他在大学里想要随波逐流时,就会考虑到自己的人生还得掌握在自己手里。另外就是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相关事宜了。在大学里,如果一些课程能够增设一些有关批判性思维或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



并且如果能用小组项目学习这种方式代替部分传统考试的话,可能会给大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相当于对他们的一种变相锻炼。在社会层面,大学生们要学的还有很多,但也不要只培养学生单一的成功学思维模式,而应该让他们拥有多元的价值观。

在大学里,哪怕是所谓的荒废度日,其实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学生可以慢慢考虑就业方向或者尝试小众职业,对于这些情况,大家要承认其合理性,这样也能让大学生们更有自我价值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