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陈奕迅被确诊新冠肺炎。原定于5月16日~18日的高雄巨蛋演唱会紧急延期。
就在大家沉浸在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陈奕迅的时候,突然就有消息称“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网友纷纷质疑,这一定是假新闻!但新冠病毒确实能够引发并发症导致死亡。不少网友还是持观望态度。
5月19日凌晨,歌手叶晓粤发文称陈奕迅去世是假新闻。叶晓粤表示自己和陈奕迅的助手求证了,“去世新闻”是假的,他现在人好好的。
2017年,叶晓粤参加浙江卫视综艺节目《中国新歌声第二季》,加入陈奕迅导师战队。
不少人在叶晓粤微博下表示:“小小新冠早就消失了,怎么可能还会致命?”“我身边早就没人得这个毛病了,还能致死?兼职无稽之谈”“这么反智的谣言怎么可能有人相信?”
他们说的对,但也“不对”。
陈奕迅确实患有了新冠,但没有因此疾病引发并发症离世。但新冠病毒从病例从今年三月,就一直在攀升,五月底可能达到“巅峰”
五月下旬新冠病例或将达到“顶峰”
自今年3月以来,我国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显著回升: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阳性率已从3月31日的7.5%攀升至5月4日的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阳性率也由3.3%增至6.3%。当前,“南高北低、中部过渡”的格局依然明显,南方省份增速领先,部分地区已现增速放缓迹象。
图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专家分析,本轮小高峰的成因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上一次大规模感染距今已有半年至一年,天然感染所带来的群体免疫水平不断减弱;第二,奥密克戎XDV亚分支NB.1.8.1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使得既有抗体防御效果下降;第三,“五一”假期期间人员跨区域流动频繁,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综合各地趋势判断,北方省份的阳性率已开始回落,中部地区增速趋于平稳,南方虽仍在上升,但整体拐点即将出现。专家预计,本轮疫情小高峰最可能于5月下旬达到顶峰,届时阳性率或将达到此次波动的最高水平。
图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尽管此次疫情整体强度低于去年夏季的峰值,但仍不可掉以轻心——新冠病毒若引发重症,仍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刀片嗓背后潜藏着致死风险
新冠病毒(SARS‑CoV‑2)不仅会引发令人痛苦的“刀片嗓”与“水泥鼻”,更可能带来严重的全身并发症,甚或危及生命。急性感染期,病毒会攻击呼吸道黏膜,导致剧烈咳嗽、咽喉剧痛和鼻塞;但在少数重症患者中,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肌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能迅速加剧,令病情在短时间内恶化,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新冠”现象:一部分患者在痊愈后数周甚至数月,依然反复出现疲劳、气促、认知障碍(“脑雾”)、心悸、关节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月,对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造成长期影响,也给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带来新的挑战。科学研究表明,长新冠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免疫失调、慢性炎症反应或病毒残留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对症支持与康复管理。
进入2025年,我国已全面迈入“疫情防控2.0时代”。在全人群自主接种新冠疫苗的同时,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完善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应用机制,并继续优化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面对新冠病毒带来的急慢性双重风险,我们既要保持警惕、科学防护,又要以更加灵活和精准的策略,确保在日常生活与防控措施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新冠“疫情”进入2.0时代
随着大众免疫屏障的不断衰减,许多人在节假日后出现“二阳”状况——大约半年的时间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已成常态。专家指出,假期人员密集流动是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尤其是“五一”假期、春节等跨省市探亲、旅游活动,加速了病例的扩散与交叉感染。此外,由于首次感染或接种的免疫水平逐渐下降,一部分人群未能维持足够的抗体防护,也成为“半年一阳”现象加剧的背景因素。
虽然口罩佩戴、勤洗手和室内通风仍是防控基石,但在长时段、高密度的家庭聚会和交通场所,这些被动措施并不能百分百隔绝气溶胶传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勤洗手并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但对于持续数小时的近距离接触,其保护强度有限。通风换气虽能稀释室内病毒浓度,但若房间密闭、人员众多,气溶胶仍可在空中悬浮并被吸入。由此可见,仅靠“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已难以应对防控2.0时代的常态化传播,主动建立群体免疫成为关键。
预防大于治疗。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疫苗接种。尤其是面对传染性更强、免疫逃逸更强的XBB变异株,单纯依靠传统防护手段,已无法完全杜绝感染的风险。
国内上市的几款灭活疫苗主要针对早期的原始毒株。新冠病毒经过反复变异后,这些疫苗的保护效力逐渐下降,特别是针对当前的XBB流行株。为此,国家卫健委已明确呼吁重点人群及时接种针对XBB变异株的疫苗。这些新型疫苗针对XBB毒株的免疫逃逸特性进行了优化,能够提供更好的防护效果。
2023年8月,国家卫健委已经开始号召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高风险暴露人群优先接种这些针对XBB毒株的疫苗。随着疫苗的不断供应,各地区已陆续开放登记,居民可以根据需求就近接种,进一步提升免疫力,减少感染后的后遗症风险。
正如高福院士所指出的:“长新冠已成基本事实,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在这场“长流行”中,积极接种疫苗,是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最佳选择。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文中涉及药物、技术、产品等只做表达所需,不具任何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式请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及治疗。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