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最實位者,即圓教位也。此為十意:一、簡名義。二、明位數。三、明斷伏。四、明功用。五、明麁妙。六、明位興。七、明位廢。八、開麁顯妙。九、引經。十、妙位始終。
一、簡名義者,若圓別不同自有十意,下辨體中說。今約通、別、圓,三句料簡:一、名通義圓。二、名別義圓。三、名義俱圓。
名通義圓者,下文云:「我等今日,真阿羅漢。普於其中,應受供養。」又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此名與通、藏同而義異。何者?彼但殺四住之賊,無明尚在,此不生義偏,故天女曰:「結習未盡,華則著身。」今殺通、別兩惑,得如來滅度,故殺賊義圓。又彼是分段不生,界外猶生。《寶性論》云:「二乘於無漏界,生三種意陰。」今則分段、變易二俱不生,不生義圓。彼是界內應供,非界外應供。《淨名》曰:「其供汝者,不名福田。」則應供義偏。今則普於其中應受供養,則應供義圓。彼但小乘,從他聞四諦聲,則聲偏、聞偏。今能令一切法界,聞一實四諦、佛道之聲,使一切聞,則聲聞義圓。故知依義不依語,從圓判位也。
名別義圓者,如五十二位,名與別同。而初、中、後位,圓融妙實,隨自意語,非是教道方便,依義不依語,應從圓判位也。
名義俱圓者,文云:「開示悟入,皆是佛之知見。」佛一切種智知、佛眼見,此之知見,無有缺減。又,入如來室,坐如來座,以如來莊嚴,此則名義俱圓,判於圓位也。
二明位數者,又為三:一、明數。二、引證多少。三、料簡。
數者,人解不同。有言:頓悟即佛,無復位次之殊。引《思益》云:「如此學者,不從一地至一地。」又有師言:頓悟初心即究竟圓極,而有四十二位者,是化鈍根方便,立淺深之名耳。引《楞伽》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次位?」又有師言:初頓悟至十住,即是十地;而說有十行、十迴向、十地者,此是重說耳。今謂諸解,悉是偏取。然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辨淺深?既得論悟與不悟,何妨論於淺深?究竟大乘,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終自炳然。又有人言:平等法界,定無次位。今例難此語:真諦有分別耶?真諦無分別耶?見真之者,判七賢、七聖、二十七賢聖等。今實相平等,雖無次位,見實相者,判次位何咎?《大論》云:「譬如入海,有始入者,到中者,至彼岸者。」若見真判位,如江河深淺,若實相判位,如入海深淺。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論諸次位,非徒臆說。隨順契經,以四悉檀明位無妨,還約七種以明階位,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今於十信之前,更明五品之位(云云)。若人宿殖深厚,或值善知識、或從經卷,圓聞妙理,謂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如前所說,起圓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塵有大千經卷。欲開此心而修圓行。圓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為十:謂識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議。傷己昏沈,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識一心諸心,若通、若塞。能於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識己心,及凡、聖心。又安心不動、不墮、不退、不散。雖識一心,無量功德,不生染著,十心成就。舉要言之,其心念念悉與諸波羅蜜相應,是名圓教初隨喜品位。
行者圓信始生,善須將養。若涉事紛動,令道芽破敗。唯得內修理觀,外則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聞有助觀之力。內外相藉,圓信轉明,十心堅固。《金剛般若》云:「一日三時,以恒河沙身布施,不如受持一句功德。」初品觀智如目,次品讀誦如日。日有光故,目見種種色。《論》云:「於實名了因,於餘名生因。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聞有巨益,意在於此,是名第二品位。
行者內觀轉強,外資又著,圓解在懷,弘誓熏動,更加說法,如實演布。《安樂行》云:「但以大乘法答。設以方便隨宜,終令悟大。」《淨名》云:「說法淨,則智慧淨。」《毘曇》云:「說法解脫,聽法解脫。」說法開導,是前人得道全因緣,化功歸己十心則三倍轉明,是名第三品位。
上來前熟觀心,未遑涉事。今正觀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虛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大品》云:「菩薩少施,超過聲聞、辟支佛上,當學般若。」即此意也。餘五亦如是。事相雖少,運懷甚大。此則理觀為正,事行為傍,故言兼行布施。事福資理,則十心彌盛,是名第四品位。
行人圓觀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時,無二邊取著,十法界依、正,一捨一切捨,財、身及命,無畏等施。若持戒時,性重、譏嫌等無差別;五部重輕,無所觸犯。若行忍時,生、法寂滅,荷負安耐。若行精進,身心俱淨,無間無退。若行禪時,遊入諸禪,靜散無妨。若修慧時,權實二智,究了通達;乃至世智,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於正觀,如火益薪。此是第五品位。
如此五品圓信功德,東西八方不可為喻。雖是初心,而勝聲聞無學功德,具如經說。若欲比決取解,類如三藏家別、總四念處位。義推如通教乾慧地位,亦如伏忍位。義推亦得是別教十信位(云云)。
私謂:五品位是圓家方便,初欲令易解準小望大,如三藏之五停心。初品圓信法界,上信諸佛,下信眾生,皆起隨喜,是圓家慈停心,遍對治法界上嫉妬。第二品讀誦大乘文字,文字是法身氣命,讀誦明利是圓家數息停心,遍治法界上覺觀。說法品能自淨心,亦淨他心,是圓家因緣停心,遍治法界上自、他癡。癡去故,諸行去乃至老死去,兼行六度品,是圓家不淨停心。六蔽初名貪欲,若捨貪欲,欲因、欲果皆捨。捨故無復報身,非淨非不淨也。正行六度品,是圓家念佛停心。正行六度時,即事而理,理不妨道,事妨於道。即事而理,無障可論。大意如此(云云)。
一明十信位者,初以圓聞,能起圓信,修於圓行,善巧增益,令此圓行五倍深明,因此圓行得入圓位。以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愍,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進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迴向心。善修凡聖位,即入護法心。善修不動,即入戒心。善修無著,即入願心。是名入十信位。《纓珞》云:「一信有十,十信有百。百法為一切法之根本也。」是名圓教鐵輪十信位,即是六根清淨,圓教似解,煗、頂、忍、世第一法。《普賢觀》明無生忍前有十境界,即此位也。
入此信心,能破界內見、思盡,又破界外塵沙無知,能伏無明住地之惑。《仁王般若》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亦此位也。此位,經經出之不同。《華嚴》法慧菩薩答正念天子,明菩薩觀十種梵行空,學十種智力,入初住。十種梵行空即一實諦,亦無作之滅諦。學十種智力,即觀無作之道諦,即十信位也。若《大品》云:「譬如入海,先見平相。」亦是是乘從三界中出也。《仁王般若》、《普賢觀》如前引。下文入如來室、座、衣等,即是修四安樂行行處、近處。《涅槃》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論》云:「菩薩從初發心,即觀涅槃行道。若觀涅槃行道,生相似解,即是一行如來行也。」(云云)。
二、明十住位者,以從相似十信,能入十住真中智也。初發心住發時,三種心發:一、緣因善心發。二、了因慧心發。三、正因理心發。即是前境、智、行妙三種開發也。住者,住三德涅槃也。緣因心發,即是住不可思議解脫首楞嚴定;慧心發,即是住摩訶般若畢竟之空;正因心發,即是住實相法身中道第一義。舉要言之,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也。又住清淨圓滿菩提心,無緣慈悲,無作誓願,普覆法界。又住一念中,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蜜。又住一切種智,圓斷法界見、思、無明。又住得佛眼,圓見十法界三諦之法。又住圓入一切法門,所謂二十五三昧,冥益眾生。又成就菩薩圓滿業,能顯一切神通,謂三輪不思議化彌滿法界,顯益眾生。又能成就開權顯實,入一乘道。又能嚴淨一切佛土,能起三業,供養一切十方佛,得圓滿陀羅尼,受持一切佛法,如雲持雨。又住能從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華嚴》云:
「初住菩薩所有功德,三世諸佛歎不能盡。若具足說,凡人聞,迷亂心發狂。」私謂:初住成就十德,應是十信中十法,轉似為真,一住具十。細意尋之,對當相應。何者?十信百法為一切法本,豈不得作此釋耶?初住既爾,三觀現前,無功用心斷法界無量品無明,不可稱計。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即是十住故。《仁王》云:「入理般若名為住。」即是十番進發無漏,同見中道佛性第一義理。以不住法,從淺至深,住佛三德及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位。此位,諸經出處不同。《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聞法,不由他悟。是菩薩成就十種智力,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當知即是發真無漏,斷無明初品也。《淨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為坐道場,成就一切智故。」亦是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也。《大品》明「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法輪、度眾生。」當知,此菩薩為如佛,亦是阿字門,所謂一切法初不生也。即是今經為令眾生開佛知見,亦是龍女於剎那頃發菩提心,成等正覺。即是《涅槃》明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此諸大乘,悉明圓初發心住位也。乃至第十住(云云)。
三、明十行位者,即是從十住後,實相真明,不可思議。更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一行一切行,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諸波羅蜜任運生長,自行、化他,功德與虛空等,故名十行位也。
十迴向位者,即是十行之後無功用道,不可思議真明念念開發一切法界,願行事理自然和融,迴入平等法界海。更證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故名迴向也。
十地位者,即是無漏真明入無功用道,猶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負法界眾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證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故名十地位也。
等覺地者,觀達無始無明源底,邊際智滿,畢竟清淨。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母別,是名有所斷者,名有上士也。
七、明妙覺地者,究竟解脫無上佛智故,言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此即三德,不縱不橫,究竟後心,大涅槃也。一切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大。即是前十觀成乘,圓極竟在於佛,過茶無字可說(云云)。故盧舍那佛名為淨滿,一切皆滿也。
二次引眾經,明位數多少者,《大涅槃》云:「月愛三昧,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漸漸增長。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漸漸損減。」光色增長,譬十五智德,摩訶般若。光色漸減,譬十五斷德,無累解脫。三十心為三智斷,十地為十智斷,等覺、妙覺各為一智斷,合十五智斷,月體譬法身。《大經》云:「月性常圓,實無增減。」因須彌山,故有虧盈。不增而增,白月漸著;不減而減,黑月稍無。法身亦爾,實無智斷,因無明故,約如論智,如實不智;約如論斷,如實不斷。雖無智而智,般若漸漸明;雖無斷而斷,解脫漸漸離。舉月為喻,知是圓教智斷位也。《大經》云:
「從初安置諸子祕密之藏,三德涅槃,然後我當於此祕藏而般涅槃。」此即最後智斷也。
問:何得知月喻譬位耶?
答:《仁王》明十四忍:三十心為三般若,十地為十般若,等覺為一般若,十四般若在菩薩心中,皆名為忍。轉至佛心,名之為智。此與十五日明智位同。《勝天王》明十四般若位,正用十四日月為譬。故作此釋也。
《大品》明四十二字門,語等、字等,南岳師云:「此是諸佛密語,何必不表四十二位?」諸學人執《釋論》,云無此解,多疑不用。但《論》本文千卷,什師作九倍略之,何必無此解耶?今謂:此解深應冥會。何者?《經》云:「初阿後茶,中有四十。初阿字門,具四十一字;後茶亦爾。」《華嚴》云:「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此義即同。《經》云:「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所謂諸法初不生故。」此豈非圓教初住,初得無生法忍?過茶無字可說,豈非妙覺無上、無過?〈廣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訶衍竟,即說四十二字門,豈非圓教菩薩從初發心,得諸法實相、具一切佛法,故名阿字;至妙覺地,窮一切法底,故名茶字。此義,其數與圓位,甚自分明。又,四十二字後,即說菩薩十地,此是顯別教方便之次位也。又,次十地之後,說三乘共十地,此顯通教方便位也。經文次比,三義宛然。今取四十二字,以證圓位也。
此經〈分別功德品〉明初心五品弟子之位,文甚分明。〈法師功德品〉明六根清淨相。〈方便品〉云:「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四句,南岳師解云:「開佛知見是十住位;示佛知見是十行位;悟佛知見是十迴向位;入佛知見是十地等覺位。皆言佛知者,得一切種智也。皆言佛見者,悉得佛眼也。」又《經》云:「是為諸佛一大事因緣」者,同入一乘諸法實相也。又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者,即是妙覺位也。又〈譬喻品〉,諸子門外索車,長者各賜等一大車。是時諸子乘是寶乘,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直至道場。言四方者,即譬開、示、悟、入四十位也。直至道場,即是究盡實相,妙覺位也。〈序品〉中,天雨四華,表此四十因位也。如上所引,眾經為證。及引今文,明四十二位炳然,皆是無次位之次位,達於實相,增道損生,論次位耳。
三、料簡者。
問:無明覆佛性中道,止作四十二品斷耶?
答:無明雖無所有,不有而有,不無階品。一往大分為四十二品。然其品數無量無邊。《大論》云:「無明品類,其數甚多,是故處處說破無明三昧。」又云:「法愛難盡,處處重說般若也。」此諸圓位,不可思議。若專對法門,尋者失意,多別解、別執,則乖圓融之道。如此等位,莫以凡情局取,不以凡心能宣。《華嚴》云:「諸地不可說,何況以示人!」且置是事。若大乘懺悔,發初隨喜圓信之心,獲一旋陀羅尼,已不可向人說;雖種種分別,亦不可解。況後諸位,二乘尚不聞其名,豈凡人能說?此語有意,大師自說己證也。又且置是事:聲聞學四念處,發得煗法,亦不可向外凡說盡。設種種解,亦不能知。又置是事。如人坐禪,初發五支,不可為未證者說。設方便說,彼亦不解。又置是事。斲輪人不能以其術授其子,況諸深法而可說耶?
末代學者,多執經論,方便斷伏、諍鬪(云云)。如水性冷,不飲安知?此乃諸佛赴緣不思議語,隨機增減,位數不同。爾未證得,空諍何為?普願法界眾生,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
又以四句料簡圓位,或開初合後,或開後合初,或初後俱開,或初後俱合。如《大經》明三十三天不死甘露,將、臣共服。此譬諸位,開前為三十心,合十地為一,等覺為一,譬三十二臣,喻於因位;妙覺為主,譬於果位。君之與臣,同服甘露;因之與果,俱證常樂。若不以圓位釋之,此文難會。是為開初合後,以明圓位也。
若十四般若,合三十心為三般若,開十地為十般若,就等覺為十四般若,皆是因位;轉入薩婆若,即是果位。是為合前開後,以明圓位。若四十二字門,即是初後俱開,以明圓位。若天雨四華,表開、示、悟、入;遊於四方者,此即前後俱合。諸經開合不同,皆是悉檀方便,而圓位宛然矣。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