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编译 王涵
编辑 漠影

智东西5月19日消息,近日,我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送入预定轨道。

据报道,中国已成功发射计划中2800颗轨道超级计算机卫星网络的首批12颗卫星。研发单位国星宇航在公告中说明,这些由该公司与之江实验室、内江高新区联合研制的卫星具备星载自主数据处理能力,无需依赖地面站完成计算任务。

本次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太空计算的未来不远了。

一、12颗卫星齐“上天”,中国要在天上造超级计算机

本次“上天”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是“星算”计划首发星座,由国星宇航公司研制的12颗卫星组成,搭载之江实验室以“三体计算星座”标准研制的核心关键载荷。每颗卫星搭载80亿参数规模的星载AI模型,单星AI算力达744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

国星宇航宣称,12颗卫星组成的集群总算力可达5POPS(每秒千万亿次运算),远超微软Copilot PC要求的40TOPS算力标准。中国政府规划显示,该星座最终将建成由2800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实现1000POPS的总算力目标。


▲“星算”计划首发星座,图源:新华社

据报道,本次任务采用“顶置主星+侧挂从星”的分层布局。2颗主星纵向堆叠于整流罩内部顶端,10颗从星分两层侧挂于筒段内,每层周向均布5颗卫星。任务通过4次星箭分离使卫星精准入轨,顶置主星依次间隔分离,侧挂卫星每层5颗同时分离,通过飞行时序优化与姿态调整技术,确保分离安全性,并减少对末子级的姿态扰动。

Space News披露,卫星间采用激光链路实现最高100Gbps的星间通信,并共享30TB的星载存储空间。上周发射的12颗卫星携带了X射线偏振探测器等科学载荷,可用于捕捉伽马暴等短暂宇宙现象。

国星宇航公告显示,这些卫星还能生成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应用于应急响应、游戏开发及旅游等领域。

二、“星算计划”开启“太空计算”新时代

公开资料显示,国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专注人工智能(AI)卫星与空间计算技术,已于2024年1月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之江实验室则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于2017年9月联合组建,重点攻关AI、智能计算等领域。“星算计划”还获得软通动力、科大国创等企业支持,将共同建设配套地面算力中心与AI平台。

2024年9月,国星宇航就已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并成功完成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星算计划”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同年11月21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国星宇航携手之江实验室等顶尖机构发布“星算计划”,这项雄心勃勃的工程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2800颗算力卫星,构建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预计2025年实现50颗卫星组网,宣告我国正式开启“太空计算”新时代。


▲“星算”计划示意图

此次太空计算星座任务被命名为“021”,意思是指从0到1(0to1)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评价:“AI不能因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有了计算星座,一颗卫星也能体现算力价值,这对产业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已经开始投入更高算力的卫星研发,“星算计划”02组星座也已经进入设计研制阶段。

结语:轨道计算星座或将开启“太空云”的新纪元

《南华早报》分析认为,天基超级计算机的优势不仅限于缩短通信时,受带宽限制和地面站可用性影响,传统卫星数据传输效率低下,“不足10%”的卫星数据能传回地球。

哈佛大学空间历史学家兼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评论称:“轨道数据中心可利用太阳能并将热量辐射至太空,显著降低能耗与碳足迹。”他预测美国和欧洲未来也可能开展类似项目。

分析指出,这种突破天地算力瓶颈的技术可能催生天基云计算新业态,并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新疆域。相较于欧美在轨边缘计算试验,中国这项产学研协同项目率先实现了专用AI星座的规模化部署。

在各国竞相布局的背景下,中国通过“星算计划”率先落子,轨道计算星座或将开启”太空云”的新纪元。

来源:新华社、南华早报、Space News、The Verge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