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申报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本科专业成功获批,计划于今年招生。

该专业的设置是该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新增人工智能等五个前沿领域专业,2025年开设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微专业两个,招生专业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布局什么样的专业。”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熊健说道。

向低空进军 无人机学院安徽“首飞”

5月9日,记者走进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学院,五架中大型无人机静静停驻在无人机综合实验室内。

“这是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学生准备的教学设备。今年暑期,这一专业就开始对外招生了”。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学院院长李穗向记者介绍道,学院现建设有专用飞行训练场800平方米,设有与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验室14个。

现如今,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代表性产业,是安徽省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出圈的合肥市,在低空领域集聚了相关企业百余家,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销售、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并计划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

作为全国首批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我省在2024年4月印发的《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支持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低空经济类专业,培养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上,于去年7月建设成立省内首个无人机学院,并于今年4月获批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本科专业。

“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并不是一时兴起。”据李穗介绍,在2012年,该校就建成了安徽省首家CCAR-141航空驾驶员培训学校,并在近年来开设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工科类本科专业,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考察无人机领域前沿企业,了解人才需求和专业构成,成立无人机教研室,聘请无人机行业专家担任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打造无人机产业与人才培养互动生态,无人机学院在师资队伍与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是‘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认证为牵引’,构建‘基础——技能——认证’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注重围绕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无人机学院名誉院长、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负责人梁旭说道。他既是合肥德智航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北航无人机所博士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经验丰富。

“同学们看到的这几款无人机已在农业、能源、测绘、影视等多行业投入应用。”近日,无人机学院多名学生走进合肥德智航创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参观学习,梁旭正为参观的学生们一一讲解。

目前,无人机学院已与合肥德智航创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羲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芜湖通航创新园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这些实习实训基地涵盖了无人机研发、生产、应用等多个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深入了解行业实际生产流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李穗告诉记者,学院后期还计划与多家无人机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室,联合开展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训,打造“产业+教育”互动生态;并与安徽省民用航空学会等机构深度合作,开展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方向的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无人机综合实验室展厅


学生参观无人机学院实训基地


微专业课程授课现场

与产业同频 微专业瞄准新前沿

“原本想要自学相关课程,没想到今年学校就开设了微专业,还可以用微专业学分替代我不感兴趣的通识选修课学分。”李鹏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他于今年通过报名审核,成为了该校工业机器人微专业的一名学生。

该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和工业机器人是安徽省首批获批的两个微专业。今年正式面向全校招生,网络与信息安全首批招生56名学员,工业机器人首批招生60名学员。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快速响应新兴产业和科技前沿的技术变革,解决传统学科培养周期长、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微专业的开设是我校教学改革一次积极尝试”。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李琚陈告诉记者,微专业的建设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月7日晚,合肥高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葛大为正在为工业机器人微专业班的学生讲授《智能制造技术》课程,这是该校联合企业开发的项目制课程,“我校聘请行业内资深从业者担任实践导师,参与课程设计、案例教学及项目指导,让项目带动实践,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小而精”是该校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在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该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如能源、文旅)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绿色经济)开展需求调研,提炼特定领域的核心课程,将课程精简至5~8门,并且采用晚上、周末、寒暑假等非主修时段授课,允许用微专业学分替代通识选修课学分,降低学生学习负担。

与地方共振 培育留皖“生力军”

“我是2023年毕业的,现就职于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中电科38所)。大学期间,通过专业学习和实习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毕业那年通过考核进入了研究所”。郑家璇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自进入研究所后,负责离散事件仿真与三维建模系统开发,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省级一流专业。近年来,该校有九成以上的毕业生服务于长三角地区企业,超七成2024届毕业生在省内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在不断探索建立新专业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专业”。

熊健介绍道,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就业率低、与地方产业关联度弱的课程及时优化或淘汰。近两年新增人工智能等5个前沿领域专业,淘汰传统专业3个,工学类专业占比提升至57.14%,服务新兴产业专业70%以上,对8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提升,对6个新建专业进行了质量提升。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在变,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使命的高校必须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我校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在专业建设上坚守工科为主体、文理兼备,立足安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熊健说。


学校开展传统专业改造推进会

(见习记者 陈 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