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曾让城市内涝频发,积水成患;如今,超标准雨水通道的建成投用,让鹤壁彻底告别道路积水困境。5月9日,鹤壁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揭秘:“当强降雨发生时,超过雨水管网过水能力的雨水可沿着这些通道就近排入周边排涝河渠,进而减少地面径流、减轻雨水管网压力。”这些通道宛如城市防汛的“高速公路”,正为鹤壁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洪屏障。

超标准雨水通道建设,是鹤壁探索提升区域排水能力、助力城市防汛体系整体升级的创新路径和特色做法,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来,城区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为城市安全韧性提升提供了“鹤壁经验”。

精准施策:靶向破除积水顽疾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这一理念贯穿鹤壁超标准雨水通道建设始终。城市规划者们统筹地形条件与城市发展需求,按照道路走向,在易发生积水的点位精准布局,建成45处超标准雨水通道,巧妙地将城市低洼区域与主要河流相连,这些通道如同城市的“排水血管”,能将超出汇水范围现状管网排水能力以外的雨水,直接汇流排入水系,确保在超标准降雨时,通道设计容量也能从容应对。

兴鹤大街与南海路交叉口、淇水关路与泰山路交叉口等曾是历史积水“重灾区”。如今,经过精准分析积水成因,依据道路坡度、管网负荷、周边水系等要素,量身定制宽度3米至8米不等的超标准雨水通道。这一举措成效显著,路面积水退水时间从过去的1至2小时,大幅压缩到0.5至1小时,真正实现了“地面径流分散导排、管网压力动态调控”。

智慧设计:平急转换激活空间

秉持“节约+实用+景观”原则,鹤壁在棉丰渠、天赉渠、二支渠等10条城区水系,精心设置45处总长5000余米的超标准雨水通道及配套附属设施;在黄山路与九州路东南角等道路易积水点,新建总长约1178米的超标准雨水通道连通附近管道。这些通道有效截留道路上游雨水,使管网溢流风险大幅降低,排水效率显著提升。

在建设过程中,以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前提,充分考虑现场环境与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利用自然地势精准规划排水路径,既避免了过度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无需新建地下雨水管网,即可依托自然地形构建生态化排水体系。相较于传统地下管网工程,该方案可显著降低建设成本,日常维护需求也大幅减少,真正体现了“小成本、大收益”的可持续理念。

沿途因地制宜设置的挡土墙、护坡座椅等设施展现出双重智慧:晴天时,它们是市民散步休憩的景观设施;雨季来临时,又迅速化身为坚固的行洪通道,满足暴雨重现期标准,将内涝风险压缩到最低。

降成本、防灾害、护生态,原本功能单一的防洪工程成为了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想不到平时看着不起眼的东西竟有这么大的作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居民李先生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系统治理:多级联动筑牢防线

鹤壁创新构建“工程改造+井泵结合+民生防护”三位一体防汛体系,形成强大防汛合力。45处超标准雨水通道分布在淇水关路与泰山路、兴鹤大街与南海路等与河道临近处,打通了排涝“大动脉”;在珠江路与兴鹤大街、华山路与九州路等积水点增设收水井,在淇滨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地新建3座泵站,强化了排水“硬支撑”;在城市易涝区域推广使用排水井安全警示笼,实现了“河渠贯通、管网互通、行洪畅通”的系统治理目标,有力保障了汛期城市道路通畅与市民出行安全。

“去年汛期,这些超标准雨水通道表现不错!”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超标准雨水通道不仅提升了城市排水管网能力,还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接下来,他们将密切关注通道运行状况,持续优化各类排水设施,严格落实“123”和“321”防汛工作机制,扎实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为城市安全度汛保驾护航。(来源:鹤壁市委宣传部 作者:肖莉萍 郭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