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再次点燃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宿敌之间的紧张局势。代号为“朱砂”的行动中,印度出动了数十架战机,以无可置疑的气势直逼印巴边境。
然而,在军事活动的迅速反应中,巴基斯坦毫不示弱地反击,双方隔着边境展开了一场持续一小时的远程导弹对抗。这不仅是简单的兵力比拼,更是一场技能与胆识的较量,尤其是当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被中国制造的歼-10C击落的消息传出后,国际社会瞬间被这场战斗所吸引。
(印度退役陆军炮兵总长PR Shankar中将,叫嚣要和中国打仗)
1、敢叫嚣要中国打仗?
据悉,印巴战斗期间,歼-10C它不仅成功地整合进了复杂的数据链系统,还精准地完成目标锁定和霹雳-15导弹发射流程,最终实现一场5:0的压倒性胜利——将“阵风”这样号称先进的西方战机击落。
这样的战果对曾以为自己的空军力量足以自豪的印度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这场均衡实力失调的空战,实际上成为中国空军对印度空军的一次重创,也是对印度过于自信的军事策略的一次现实检验。
令人讶异的是,吃过歼-10C苦头的印度人,竟然还没有汲取教训,反而再次叫板中国。
在一档节目中,印度退役陆军炮兵总长PR Shankar中将发出狂妄言辞:比起巴基斯坦来说,他更愿意与中国人战斗,毕竟其并不具备处理战争的能力。
真相到底如何?单从歼-10C暴揍阵风就能看出来了。所以,上述言论更多是在给自己壮胆,折射出印度对于和中国正面对抗的一种战略焦虑。而既然打不过,那就上“精神胜利法”!
(1962年,印军被解放军吊打,麦克阿瑟曾在记者采访中表示,不理解为何印度敢和中国开战)
2、印度的狂妄,尼克松早就认清了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今日才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就提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早在1953年就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尼克松描述道,在与尼赫鲁会面时,对方竟然花费了大量时间谈论印度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尤其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威胁,而对美印关系则寥寥带过。
尼克松敏锐地指出,尼赫鲁的最大弱点在于,他把太多精力放在了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上,而未能更全面地关注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和国际事务。尼克松进一步评价说,如果尼赫鲁能够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做出必要的妥协,可能和平解决该问题,但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实现这一点。
到1962年时,类似事件再次上演。
尼赫鲁大手一挥叫板中国,试图动用军事力量入侵中国边境地带,期间还不断加大兵力,集结上万人,甚至是派遣军机不断侦察。
结果遭到解放军迎头痛击,在短短一个月内就付出了惨重的人员、军事乃至经济代价,最终不得不仓皇撤退。
(得益于体系化作战能力,歼-10C通过数据链整合,再加上预警机协同,成功达成5:0的战绩)
3、歼-10C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体系化作战能力
谁能想到,60年过去了,印度还是没有认清现实,否则也不会被歼-10C打出5:0的成绩来,以及叫嚣要和中国打仗。
其实,通过早期的“雄鹰”系列联合军演,巴基斯坦空军就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此次采购歼-10C,不仅仅是为了在装备上与印度新购的“阵风”战机相抗衡,更是一次全新的空战体系重塑。
从性能上说,歼-10C性能上达到了全球一流水平,但在这场空战中,歼-10C不仅仅代表一个平台或一种武器装备,它更是承载了中国式现代空战哲学的体现。从检测到锁定,再到发射攻击,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密的体系整合。
不同于传统战斗机依靠单兵作战的模式,歼-10C在中巴联合的防御体系中,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实现了“前线压制”的战略意图。
尤其在这场冲突中,歼-10C通过数据链的精准运用,将“阵风”这样号称先进的西方战机击落,从而在技术上形成了一个压倒性的胜利。
(霹雳-15导弹具备中远程制导能力,作战灵活,使得打击更加高效)
4、霹雳-15导弹同样不容小觑
除了歼-10C,霹雳-15导弹的成功应用,同样让人们对其背后所隐藏的技术优势刮目相看。
这种导弹具备出色的中远程制导能力,可以在战术环境多变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同时,其与预警机、战斗机之间的数据链连接,使得作战单位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快速和高效。这种无缝链接的体系,真正实现了从信息采集到目标打击的闭合循环。
而且,歼-10C和霹雳-15的首次实战,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复杂条件下的战斗力,还为巴基斯坦空军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先进的作战策略。这一体系化的作战方式强调了预警、感知和分布杀伤的重要性,也将成为未来空战发展的重要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合作不只是中巴两国空军的胜利,也是对全球现代化空军建设的启示。它提醒人们,空战不再只是比拼单一武器的性能,而是整体作战能力和反应速度的较量。巴基斯坦通过引进歼-10C,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防御水平,也为其在地区安全平衡中增加了一份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