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室接诊了一位突发心梗的70多岁退休教师吴老师。
护士在吴老师紧攥的手机里发现,屏幕定格在某短视频平台直播间,主播还在热闹地进行着舞蹈表演。
吴老师账户里赫然显示着本月第37笔打赏记录。
当退休老人把手机当作与世界连接的唯一纽带时,他们的晚年正在被“二手生活”悄无声息地瓦解。
“二手生活”,这二手指的是——人自己的手指头+手机,没错,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成天沉迷于手机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慢慢吞噬掉老年人。
“二手生活”的深渊
吴老师退休后的每一个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看完朋友圈里的养生鸡汤;
再看某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咋咋呼呼的“生活日记”——他们管这个叫Vlog。
中午吃饭时,边嚼着保健品边刷新闻,然后讨论谁家明星又塌房了。
晚上睡觉前,沉迷在主播的连麦PK里,和素未谋面的网友吵得昏天黑地,顺便给漂亮主播刷个礼物,觉得自己仿佛也参与其中。
这,就是吴老师的“二手生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网民规模达到了整体的13.0%。
也许这个数字看着很低,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21.1%,但互联网普及率只有76.4%。
换言之,老年人中玩手机的人的比率超过了其他年龄段。
可能小孩、学生是家长不允许玩,年轻人、中年人忙着拼事业照顾家庭没空玩,而老年人退休后,似乎就剩下手机了。
老年人的过去几十年,一般早上六点起床,挤地铁、骑电动车、进厂打卡、坐办公室,日子被各种正事填得满满当当。
可退休后,一下子没了目标,日子变得空荡荡的。
人活着,需要存在感,但这时候,儿女有自己的生活,朋友忙着带孙子,老伴也是两三句说不对就吵架。怎么办?
互联网伸出了温暖的手——老年人,你不用费劲安排自己的生活,它帮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今天让你关心楼市崩盘,明天带你见证某个小网红的婚姻大戏,后天让你愤怒于某地的天价彩礼。
各种短视频、直播、八卦新闻,全天候24小时供应,不间断更新,让人看得停不下来。
老年人以为自己参与了很多,其实什么也没做
很多老年人沉迷手机,是因为觉得自己在参与社会热点。
看到某个新闻事件,就在评论区里跟陌生人据理力争;看到有人直播卖惨,立刻掏出微信赞助五十块,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
看到某个网络公知分享观点,立刻转发到家庭群里,附带一句:“都看看吧,太真实了!”
但这些行为,真的算是“参与”吗?
十年前的热搜,今天早就被人遗忘;昨天讨论的瓜,今天可能就被反转。
可老年人还沉浸其中,甚至为了一个根本影响不到自己生活的话题,和人争得面红耳赤,气得一晚上睡不着,更严重的就是直接上医院了。
吴老师为什么心梗?就是因为和网友争论主播跳舞跳得好不好,急火攻心,血一下子堵住了,就叫做心梗,紧急送医了。
还有一个深刻的例子,大家或许都记得,一个叫做“秀才”的网红主播,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甚至还有一个72岁的吉林老奶奶跨越1700多公里去找“秀才”,结果吃了闭门羹。这老奶奶回去得有多伤心,身体吃不吃得消。
更夸张的是,“秀才”直播间里,很多老年人甚至把自己的退休金都刷光了,就为了成为榜姐。
试问,这些老年人后面的生活该怎么办?
所以,抖音官方选择把“秀才”封号。但是让老年人真正远离“二手生活”,真的太难了。
如何陪伴,走出算法设定的人生
当然,互联网本身没错,手机也不是洪水猛兽,问题在于——它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
也许很多老年人,一开始玩手机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后来却变成了手机的时间奴隶。
他们以为自己在看世界,实际上却被困在一个信息茧房里,活成了算法希望他们活成的样子。
我们应该对老年人多一些关爱,因为每个人都会老,他们现在出现的问题也即将出现在我们的老年生活中,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未来的我们。
让老年人不再沉迷手机,去公园晒晒太阳,去楼下和老朋友聊聊天,哪怕只是去菜市场讨价还价,都比坐在屏幕前看别人的人生更有意义。
道阻且长,我们共同努力。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