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对等取消90%的加征关税,美国对华称谓也悄然从“战略竞争对手”,转向了“合作伙伴”;三天后,一位75岁的“商业老将”,带着特朗普“重建沟通渠道”的使命踏入中国,扛起了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一职。
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这位名为“戴维·珀杜”(中文名为庞德伟)的大使发文:今天我已经抵达北京,即将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一职,对此我深感荣幸,同时也做好了在此开始工作的准备,实现让美国更加安全、强大和繁荣的目标。
(特朗普和新任驻华大使庞德伟)
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庞德伟,和特朗普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在进入政坛之前,庞德伟和特朗普一样,都是一名商人。其在跨国企业拥有40年的高管经历,其“全球供应链优化”的理念,就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形成了互补。此前特朗普就曾称赞庞德伟,说他非常“懂交易”,能以企业逻辑和中国博弈。
庞德伟进入政坛是在2015年,最开始是在佐治亚州担任共和党参议员,其各种主张和理念,与特朗普的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在贸易保护、对华强硬等议题上,堪称特朗普政治议程的坚定支持者。
在庞德伟即将就任时,特朗普还专程在白宫为其举办了一场就职仪式,并亲自进行了主持。
对于特朗普来说,任命庞德伟担任驻华大使,绝对是存在深层战略意图的。
美国国务院曾对驻华大使核心职责有过官方定义,概括来看为“四大核心任务”。
首先就是战略情报中枢。作为美国在华情报共同体的“总协调人”,大使需要整合使馆、军方以及智库等多方信息,向白宫提供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动态的深度分析。比如说庞德伟此前曾在听证会上强调所谓“中国海军扩张对印太安全构成威胁”,这就是其履行情报职责的体现。
其次,则是要负责维护美国在华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前段时间的中美关税谈判期间,庞德伟就曾向中方提出要求,希望保障美企在华供应链安全,这也算是直接呼应了特朗普政府所谓“供应链去风险化”的战略目标。
(庞德伟已经抵达北京)
第三大任务,则是通过公开演讲、媒体访谈等渠道推销美国价值观与政策主张。他上任第一天,就宣称“让美国更安全、强大、繁荣”,刻意回避传统外交辞令,凸显其所谓“安全优先”的对华叙事策略。
最后,则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充当“减压阀”。现阶段中美贸易谈判仅完成了一轮,庞德伟作为驻华大使,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为后续关税降级继续创造条件。
所以从这四点也可以看出,这位兼具“亚洲通”与“对华鹰派”双重标签的政治人物,既是特朗普对华“精准施压”的工具,也是美国经济困局下的妥协产物。
一方面,其40年的跨国商业经历,被白宫视为是“破冰润滑剂”,试图借此重启被关税战冻结的对话机制;另一方面,他曾在参议院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以关税和科技封锁遏制中国崛起,这种立场分裂暴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矛盾:既需中国市场缓解通胀危机,又难舍霸权思维下的零和博弈。
而中方这边,对于这位新上任的驻华大使,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能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方式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
中方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历届美国驻华大使,都没能很好地遵循这一点。
从过去历届美国驻华大使的表现来看,这个职位任命,已经不能看作单纯的外交专业选择了,而是美国总统权力延伸的政治行为。
从1979年建交至今,六成以上的驻华大使都不是职业外交官,现在的这名庞德伟是如此,前任伯恩斯也是如此,美方对其评估的核心资质,就是对总统的政治忠诚,这种机制下,也导致美方驻华大使更加关注如何执行总统的短期政治议程,而不是为了培育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
(前任美驻华大使)
同时,美国外交始终渗透着“霸权护持”的潜意识,使其无法以平等的姿态看待中国的发展。为了维护其主导的国际秩序,美方近年来将中国推动的金砖国家扩容、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视为“挑战现有体系”。驻华大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国际场合抹黑中国倡议,阻挠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合作。
总的来说,美国驻华大使的行为模式,是其政治体制的镜像投射,短期内很难突破意识形态偏见与战略竞争的桎梏。最终中美能否实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以及合作共赢”,不取决于某一任大使的主观意愿,而在于两国能否共同构建超越意识形态对立、包容发展模式差异、平衡各自核心利益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