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关键词:简·奥斯汀 -
简·奥斯汀对生活琐事有着深刻的洞见,选择以聚会、野餐、乡间舞会等为创作对象就再自然不过了。摄政王和克拉克先生 曾“建议她改变写作风格”,但这并不足以引起她的兴趣。在简·奥斯汀的眼里,爱情、历险、政治、阴谋都赶不上那些在乡下别墅楼梯间度过的生活。
如果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一意孤行,那么除了简·奥斯汀的小说之外,我们可能看不到任何与她相关的东西。简·奥斯汀只对自己的姐姐信笔直书,只对她一人吐露心中的愿望。如果传言属实,简·奥斯汀还向姐姐道出了一件人生憾事。随着简·奥斯汀的名声与日俱增,年事渐高的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顾虑重重,她担心有朝一日,简·奥斯汀会成为陌生人猎奇的目标、学者们猜测的对象。于是,她不顾自己的巨大损失,将所有能够满足人们好奇心的信件付之一炬,只留下了一些自认为琐碎、无趣的信件。
因此,我们对简·奥斯汀的了解只能依赖于一些传闻、几封信和她的书。先谈谈传闻。所有传闻,但凡能够流传至今,就一定不会令人厌恶。只要稍加整理,就能为我们所用。比如,据简·奥斯汀的堂妹费拉德尔菲亚所言,简小时候“一点都不漂亮,而且非常拘谨古板,根本不像一个年方十二的少女……她个性古怪,矫揉造作”。奥斯汀姐妹年纪尚轻的时候,米特福德夫人就认识她们了,而且认为简“在她记忆中,是最漂亮、最愚蠢、最矫揉造作的花蝴蝶,忙着给自己寻觅一位理想夫君”。米特福德夫人有一位不知名的朋友,她“在拜访了简·奥斯汀之后说,简现在已经锤炼成了一位不折不扣、沉默寡言的独身主义者。这简直是世间少有。《傲慢与偏见》 让人们见识到,这个坚硬的盒子里竟装着一块如此珍贵的宝石,此前她不为社会重视,就好像是一根拨火棍或者壁炉前的一块防火板……不过今非昔比”。此人接着说:“她现在虽然仍是一根拨火棍,不过,是一根人人生畏的拨火棍。一个谈吐风趣,专会拿捏人物性格的才女,她沉默的时候着实让人害怕!”
首先,那个在费拉德尔菲亚看来,矫揉造作、离奇古怪、一本正经、完全不像十二岁的小女孩,很快就脱胎换骨,写出了 《爱情与友谊》 这样一部让人大吃一惊、毫无稚气的小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简·奥斯汀完成这部小说时只有十五岁。《爱情与友谊》 似乎是家庭教室里的娱乐之作。
作者故作严肃地将书里的一则故事献给了哥哥,姐姐卡桑德拉还为另一则故事配上了精心描画的水彩头像。我们会觉得,这都是些供家人传看的戏耍之作。它们的讽刺直击要害,因为奥斯汀家的孩子们都觉得那些“长吁短叹,动辄晕倒在沙发上”的淑女很可笑。
简对大家都深恶痛绝的恶习进行了抨击,当她大声读出自己的最后一击时,兄弟姐妹们一定笑得前仰后合。她写道:“失去了奥古斯都,我殉身于自己的悲痛之中。一次严重的晕厥就要了我的命。亲爱的劳拉,提防那些晕厥……你可以随时发疯,但是千万不要晕过去……”简·奥斯汀继续奋笔疾书,讲述了各种人物的种种遭遇:劳拉与索菲亚,菲兰德与古斯塔夫斯,每隔一天就驾着马车往返于爱丁堡与斯特林之间的绅士,桌子抽屉里被盗的珍宝,《麦克白》中饥饿的母子。各种奇遇和传奇,精彩绝伦。毫无疑问,这些故事一定在家庭教室里引得哄堂大笑。然而,这个十五岁的女孩独自坐在客厅角落里奋笔疾书,绝不是为了赢得兄弟姐妹的笑声,也不是仅供家人消遣。简·奥斯汀不为任何人写作,或者说,她的作品是写给所有人的,写给小人物,写给我们这个时代,也写给她自己。换而言之,简·奥斯汀虽然年纪尚轻,但是已经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了。
这可以从她充满韵律、均衡、严谨的句式中感受到。“她不过是一个脾气温顺、彬彬有礼、乐于助人的年轻女子,因此我们不可能不喜欢她,她只是容易被人轻视罢了。”这样的句子注定了要比圣诞节更持久。它轻松自在,趣味横生。《爱情与友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然而,整部小说中回荡着一种清晰透彻,却与小说其他部分格格不入的声音。那是什么呢?是笑声。这个十五岁的少女独自坐在角落里嘲笑着世界。
十五岁的女孩子总是爱笑。她们会笑话宾尼先生错把盐当成了糖,会因为汤姆金老太太一屁股坐在了猫身上而笑得喘不过气。然而,转瞬间,又会变得泣不成声。她们对人没有一成不变的观点,人性中总有什么是永远可笑的,男人和女人也总有一些能一直引得我们讽刺的特征。她们不知道,每场舞会上都会有人像格雷维尔夫人那样冷漠,也有人像可怜的玛丽亚那样遭人怠慢,这是舞会的永久特征。但是,简·奥斯汀自出生之日起就对此一清二楚。肯定是她一出生,就有一位栖息在她摇篮边的精灵,带她飞越了整个世界,所以,当她再次回到摇篮里时,她不仅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且选好了自己的国度。她当时就已经同意,只要让她统治那片领土,她就不再贪图其他地方。因此,十五岁时,她就对自己和他人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了。不论写些什么,她所创作的结局、转折和设定都是基于这个宇宙,而不是基于某座牧师住宅。简·奥斯汀是一位不带感情色彩的作家,令人捉摸不透。牧师的女儿简·奥斯汀曾遭格雷维尔夫人冷落,但作为作家,简在书中对她的言行进行了精彩刻画,却没有留下丝毫恼怒的痕迹。作者始终将目光对准靶心,读者也明确知道她瞄准的是人性中的哪个部位。我们之所以对此一清二楚,是因为简·奥斯汀严守契约,从不越界。哪怕在十五岁这样多愁善感的年纪,她也从来没有为自己感到过羞耻,从来没有因为一时的恻隐之心而削弱讽刺的锋芒,也没有因一时的狂热而模糊人物的轮廓。她的手里好似握着棍子,指着说道:怜悯和狂热,到此为止。一切都边界分明。但是,她也不否认还有明月、高山、古堡这类浪漫之物,在世界的另一侧。简甚至写了一部关于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爱情故事。她对女王十分崇拜,称其为“世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小说写道,是“一位迷人的公主。诺福克公爵曾是她唯一的朋友,而现在她的朋友只有我、惠特克先生、勒弗洛伊夫人和奈特夫人”。运用这样的语言,简·奥斯汀不仅巧妙地克制了自己的激情,而且总是以笑声收尾。联想到不久之后,年轻的勃朗特在其位于英国北部的牧师住宅里写了一部关于威灵顿公爵的小说,会十分有趣。
那个一本正经的小女孩儿长大了,成了米特福德夫人记忆中“最漂亮、最愚蠢、最矫揉造作的花蝴蝶,忙着给自己寻觅一位理想夫君”,而且不经意间创作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在一扇吱呀作响的房门背后偷偷摸摸写就的,时隔多年才得以出版。有人认为,写完 《傲慢与偏见》 之后不久,简·奥斯汀就开始创作《沃森一家》,但出于种种原因,她对这部小说并不满意,因此该书并未完成。伟大作家的二流作品也是值得一读的,因为这些作品为评论作家的杰作提供了最佳视角。这些二流作品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作者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那些克服困难的手段也尚未被巧妙地遮掩起来。首先,小说开头几章显得僵硬、直白,这表明简·奥斯汀是那种先在第一版中粗略陈述事实,然后再添枝加叶、反复修改的作家。
本图由AI生成
很难说她是怎么做的,她会做哪些增删,会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但是有奇迹出现。十四年乏味的家庭生活被精巧、毫不费力地引入小说之中。读者将永远猜不到初稿是怎样艰难地写出来的。这里我们会发现,简·奥斯汀毕竟不是魔术师。和其他作家一样,她必须努力营造出一种氛围,才能让自己独到的才华结出硕果。她不断摸索,让读者翘首以待。突然间,她成功了,故事终于可以按照她喜欢的样子呈现了。简·奥斯汀告诉我们:爱德华兹一家要去参加舞会;汤姆林森家的马车匆匆驶过;有人给查尔斯“递上了一副手套,要他把手套戴好”;汤姆·马斯格雷夫捧着一桶牡蛎,躲到偏僻的角落里,显得极其享受。③作者的才华得以释放,才如泉涌。
我们瞬间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有简·奥斯汀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种独特、强烈的感受。但是,这一切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乡下小镇子上的一场舞会,在礼堂内握手言笑的几对夫妇,吃吃喝喝的小型宴会,等等。至于灾难性场面,也不过是一个男孩被一位年轻女士冷遇,又被另一位女士善待。这里既没有悲剧,也没有英雄壮举。然而,出于某种原因,这些不起眼的场景在庄严的外表下暗流汹涌。作者让我们见识到,如果爱玛能够在舞会上有如此举止,那么当她遇到更大的人生危机时,她该如何体贴周到,如何温柔仁爱,如何情真意切!爱玛的一举一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眼前。因此,简·奥斯汀能够驾驭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加深厚的情感。读者在她的激励之下,用想象填补空白。她写的看起来只是些琐碎小事,其间却包含了某种在读者头脑中不断扩展延伸的东西,那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场景也因此被赋予了最持久的生命形式。人物性格永远是小说的重中之重。玛丽在三点差五分的时候,拿着托盘和刀箱走了进来,而奥斯本勋爵和汤姆·马斯格雷夫正好在这个时候造访。我们不禁要问:爱玛此时会有何举动?场面十分尴尬,因为这两位年轻人过惯了更加精致的生活,而爱玛会被当作一个没有教养、粗俗猥琐的平庸之辈。人物之间的对话迂回曲折,让读者提心吊胆。我们的注意力一半在当下,一半在未来。最后,爱玛的表现印证了读者对她的厚望,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就好像见证了一个重大事件。不错,这部作品没有完成,而且略逊于简·奥斯汀的杰作,但是作者的伟大之处通通囊括在这部小说里。《沃森一家》具有永恒的文学品质。小说对人类价值观的洞察力极其敏锐,即便忘了作品的表层活力,忘记它如何贴近生活,这种洞察力也足以为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乐趣。把这也忘了吧,一个人能够沉浸在更为抽象的艺术形式之中,享受由此而来的极度满足感。这一艺术形式在描绘舞厅时,改变了场景中人物的情绪,调整了段落之间的比例。我们欣赏这段描写,并不是出于它在故事中所起的衔接作用,而是出于其自身价值,这与欣赏诗歌如出一辙。
然而,据传言所说,简·奥斯汀顽固、古板、严谨、细致,且沉默寡言,是一根“人人生畏的拨火棍”。这些传言也是有迹可循的。她可以毫不留情,是整个文学史上最持之以恒的讽刺家。《沃森一家》 前几章的突兀,表明简·奥斯汀并不是那种多产的天才。她无法像艾米莉·勃朗特那样,只需推开门就能让世人感知到自己的内心。她要像采集筑巢用的树枝和草芥那样,恭恭敬敬、高高兴兴地收集素材,然后再把这些素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然而这些树枝和草芥本身显得干巴巴、灰扑扑的,不外乎是些大大小小的房子,一场场茶会、晚宴,以及为数不多的几次野餐罢了。
生活不过是宝贵的人脉和充足的收入,是泥泞的小路、打湿的双脚和女士们常常感到厌倦的情绪。乡下中上层家庭通常受到的教育,以及一些不会带来重大后果的小原则支撑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日子里,恶习、冒险、激情均不占一席之地。然而,简·奥斯汀对这种普普通通、卑微琐碎的生活毫不回避,将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耐心地告诉我们说,他们如何“一路马不停蹄,直至抵达纽伯里才停下来,在那里舒舒服服地享用了一顿融正餐与夜宵为一体的美餐。享乐又疲惫的一天就此结束”。简·奥斯汀对传统的敬重绝不只是表面敷衍,她不仅接受了这些成规,而且对其深信不疑。在描写像埃德蒙·伯特伦①这样的神职人员或者水手的时候,她好像是受到了其神圣职位的影响,以致无法自由发挥喜剧天分,而这却是简·奥斯汀的重要工具,因此描写常常沦为彬彬有礼的赞美,或者实事求是的陈述。但这些只是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简·奥斯汀的态度让人想起那位匿名女士脱口而出的话:“一个谈吐风趣、专会拿捏人物性格的才女,她沉默的时候着实让人害怕。” 简·奥斯汀既不想革新,也无意于抹杀些什么。她只是保持着沉默。这让人害怕!她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笨蛋、凡夫俗子,以及清高之士,柯林斯先生、沃尔特·艾略特爵士、班纳特夫人这样的人物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她的笔下。她的语言如同挥舞着的鞭子,将人物团团围住,来回抽打的鞭子为这些人物勾勒出了永恒的轮廓。既没有为这些人物寻找任何借口,也没有对他们流露出丝毫怜悯之情,朱莉娅和玛丽亚·伯特伦的故事一旦讲完,两个人就销声匿迹了,只剩下伯特伦夫人。
其实,我们也不希望有任何改变。虚荣与浮华令人义愤填膺,道德沦丧让我们怒火中烧,由此而来的痛苦与热忱敦促我们改良这样一个相互刁难、充满愚蠢行径的社会,即便如此,这一任务远超我们的能力,因为人性就是如此。十五岁的简·奥斯汀就已对此心知肚明,成人之后更是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在伯特伦夫人试图把伯格从花坛边赶走的时候,她派查普曼晚些时候去帮范妮小姐一把。洞察力如此完美,讽刺如此公允,虽然始终如一,却几乎逃脱了读者的注意。这些小肚鸡肠、相互刁难的品行未能打破读者的沉思。奇怪的是,我们在欣喜之时,却又忍俊不禁。美照亮了这些愚人。
事实上,这种难以捉摸的品质通常由完全不同的成分构成,将其融为一体,需要某种特殊才能。简·奥斯汀的幽默与品位相得益彰。在她笔下,傻瓜就是傻瓜,势利小人就是势利小人。简·奥斯汀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头脑中有一个清醒、理智的典范,即便是在逗笑读者的时候,这一典范也会毫不含糊地传达给读者。此前,还没有哪位小说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对人类价值的无可挑剔的感知力。简·奥斯汀以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始终如一的高雅品位,以及近乎苛刻的道德观念为依托,展现了种种与真诚、善良、实事求是相背离的人和事,而真诚、善良、实事求是存在于英国文学中最令人欣喜的事物。她在描绘玛丽·克劳福德好坏参半的人品时使用的就是这一方法。作者任她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要么埋怨牧师,要么赞美一万镑年薪和一位准男爵,驾轻就熟、精神饱满。但是,简·奥斯汀会时不时地敲出自己的音符,虽然只是轻轻一击,却恰到好处,玛丽·克劳福德的牢骚虽然依旧好笑,却索然无味了。小说的场景因此有了深度、美感和复杂性。小说的美感,乃至庄严肃穆的氛围,正是源于诸如此类的对比,其非凡之处不仅不亚于作者的才智,而且是构成这种才智不可或缺的部分。简·奥斯汀在《沃森一家》中让读者预先体验到这种力量,我们不禁要问:在她笔下,普通的善举何以变得意味无穷?这一才华在她的杰作中得到了完美呈现。正值北安普敦郡的正午时分,一个迟钝的年轻人在楼梯上与一位身体虚弱的年轻女士说话,他们正要上楼去换晚宴时要穿的衣服,此时女仆们从他们身边经过。然而,就在这些平凡琐事之中,语言突然充满了意义,此时此刻成了两个人平生最难忘的一刻。此情此景充实、丰满、熠熠生辉;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深沉、安详,又令人战栗的画面。然而这幅画面转瞬即逝,接下来,女仆从身边经过,生活中积攒的所有快乐都汇聚成一滴水珠,悄悄地沉下去,成了滚滚红尘中的沧海一粟。
简·奥斯汀对生活琐事有着深刻的洞见,选择以聚会、野餐、乡间舞会等为创作对象就再自然不过了。摄政王和克拉克先生曾“建议她改变写作风格”,但这并不足以引起她的兴趣。在简·奥斯汀的眼里,爱情、历险、政治、阴谋都赶不上那些在乡下别墅楼梯间度过的生活。摄政王和他的图书管理员曾试图动摇简·奥斯汀不受腐蚀的良知,扰乱她准确无误的判断力,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阻碍。十五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她自此从未停止过写作,并且她的小说不是写给摄政王或者图书管理员看的,而是写给全世界看的。简·奥斯汀对自己的能力一清二楚,知道哪些材料适合自己。她对作品的要求极高,只会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材料。不过仍有一些超出她的领域的事情,有些情感是她无论怎么努力、用何种手段都无法完美传达的,比如,她不知道该如何让女孩子热情洋溢地谈论旗帜、教堂这些事情,也无法全身心地营造浪漫时刻。她采用各种手段来避免激情的场面,以自己的方式侧面描写自然及其美,比如,描写美丽的夜色,却没有提过月亮一次。她写道:“晴朗的夜,光辉熠熠,与树林间幽暗的阴影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时,夜景瞬间变得“庄严肃穆、舒缓可爱”。一切如其所言,简简单单。
简·奥斯汀对各种天赋的平衡异乎寻常地完美。她完成的小说没有败笔,几乎没有哪一章节有失水准。然而,她毕竟四十二岁就去世了,她当时正处于创作高峰。她仍在经历种种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让作家生涯的最后阶段成为最有意思的时期。简·奥斯汀生机勃勃、热情洋溢,天生富有伟大的创造力,毫无疑问,只要还活着,她就会创作出更多作品。人们不禁会想到,她也许会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边界已经划定。月亮、山丘和城堡都在边界的那一边。但是,她不是有时也会忍不住想要越界一分钟吗?她不是正考虑用自己快乐、美妙的方式开启一次短暂的发现之旅吗?
《劝导》是简·奥斯汀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让我们以该书为参考,看看她如果活着的话,会写出怎样的作品。《劝导》 有其独到的美妙与沉闷。
沉闷往往是过渡期的标志。作家感到些许厌倦,因为她对自己笔下的世界过于熟悉,已看不到任何新鲜之处。她的喜剧场景中出现了粗糙的地方,这意味着沃尔特爵士的虚荣心或者埃利奥特小姐的势利已不再让作者感到好笑。作品中的讽刺变得尖刻,喜剧成分则变得粗糙。作者已无法以新颖的视角来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好笑之处,也没法集中精神看待眼前的事物。
然而,尽管我们觉得简·奥斯汀以前写过类似的作品,而且写得更好,我们还是感到她在这部小说里进行了一些从未有过的尝试。《劝导》里有一些新鲜元素,大概正是这一品质点燃了惠威尔博士的热情,他坚持认为,“《劝导》是简·奥斯汀作品中最优美的一部”。简·奥斯汀渐渐发现这个世界比她以为的更辽阔、更神秘、更浪漫。我们感觉,她对安的描写同样适用于她自己:“她年轻时被迫谨言慎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学会了浪漫——一个不自然的开端引发的自然结果。”她常常谈论自然界中美丽且忧郁的一面,谈到秋色,以前她更爱谈及春天。比如,她提到“乡下的秋季让人感到既甜美又忧伤”。她注意到“泛黄的叶子,枯萎的树篱”,还观察到“人们对某地的热爱不会因在这里遭受痛苦而减弱”。简·奥斯汀对大自然有了新的感知,但是变化并不仅仅体现于此,她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在 《劝导》 的大部分篇幅中,简·奥斯汀以一位不幸的女人的视角看待生活,因此对别人的幸福与不幸有着特殊的同情心,最终不得不用沉默来品评人生。因此,与以往不同,小说对生活的观察更侧重于人物感情,而非客观事实。在描写音乐会的场景中,以及在讨论女性忠贞的著名段落里,作者的某种情感得以表达,这从作者生平和小说艺术的两个层面表明,简·奥斯汀不仅爱过,而且不再惧怕谈论爱情。严肃的生活经历只有在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和彻底的沉淀之后才会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1817年,简·奥斯汀已经准备就绪。从外部看,她所处的环境也即将发生巨大变化。此前,简·奥斯汀的名声提升缓慢。奥斯汀-利先生曾写道:“我怀疑,是否还有其他知名作家会有如此默默无闻的个人生平。”如果简·奥斯汀能再多活几年,一切就会大不相同。她也许会留在伦敦,外出就餐,会见名人,结交新朋友,或者读书、旅行,然后回到宁静的乡村小屋,闲暇时尽情回味自己积累下的所见所闻。
而这一切对简·奥斯汀还没来得及写的六部小说会有什么影响呢?她不会写犯罪、激情、历险等主题的小说,也不会为了满足出版商的要求,或者迎合朋友们的奉承,而写出潦草、虚伪的作品。但是她会比以前知道得更多,安全感会受到动摇,喜剧创作也会因此受挫。她可能不再那么信任 (这一点在 《劝导》 中已初露端倪) 人物之间的对话,而是更多地依靠反思来让读者了解她笔下的人物。那些精彩、短小的对话在几分钟内就概括了人物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克罗夫特海军上将,还是马斯格罗夫夫人,这些信息足以让读者彻底了解小说人物。然而,这种随性的速写虽然涉及人物分析和心理描写,但是已经显得过于粗糙,无法承载简·奥斯汀目前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她也许会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像以往一样保持清新、沉稳的风格,又能让作品变得更加深刻、富有启发性。这种方法既能够传达人们言说的事物,又能表达未被言说的事物;不仅能展现人物的本质,也能描绘生活的真相。简·奥斯汀也许会与小说人物保持更远的距离,更多地把他们视为一个群体,而非孤立的个人。作品中的讽刺也许不会像从前那样连续不绝,但是会变得更加严肃、尖刻。简·奥斯汀也许能够成为亨利·詹姆斯、普鲁斯特的先驱。够了,不需要再假设下去了。这都是些徒劳无益的设想:简·奥斯汀是女性中完美的艺术家,写出了不朽的佳作,“就在她开始对自己的成功感到自信的时候”与世长辞了。
(程辰雨 译)
本文节选自|《伍尔夫读书随笔》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董灵素 等译
About us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