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疼,救我!”

在周围人的眼中,这位在人生最后时刻哭喊的16岁少年学习主动、努力,是公认的竞赛天才

这本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孩子,有着美好前途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跳楼之前,他曾经和一位好友在社交软件聊天,他说:

“我还没有开始体验人生,我大概是一直被要求攀登,没有停下来欣赏风景的时间。”

他的爸爸在祭文中提到孩子这几年失去了所有的快乐,随时随刻都在学习



图片来源:网络

与他一样,不少985名校生同样无法停止脚步,患上了“努力病”

“永远不够”的自我否定,恨不得把24小时填满“有用”事项,总觉得自己在“虚度光阴”,在“都怪我不够拼!”的思维下,陷入“越失败越逼自己”的死循环。

患上“努力病”的他们经历怎样的困扰?他们为什么会患上“努力病”?我们又该守护好我们的小孩?



1

无法停止的他们

患上了“努力病”

在这个“上岸”与“内卷”交织的时代,多少孩子被困在一条永无止境的赛道上,他们不停歇地冲刺,最终患上了“努力病”。

NO.1

努力才能成功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学海无涯苦作舟”“越苦越光荣”……

孩子背负了太多大人的期望,以及自己对自己的高期许,他们停不下来,执着于依靠努力获得成功,并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东东高中以后每天5点起床,6点到学校,吃饭掐着时间,晚上12点打卡睡觉。



图片来源:网络

正如在韩国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要想考上延世大学,就要学到凌晨3点;要想考上首尔大学,就要学到凌晨4点。

东东总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优秀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

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他依旧延续着高中的作息,寒暑假从不回家,待在学校上网课、刷题、泡实验室。

太用力,往往适得其反。大三期末考试结束以后,他挂了三门课,原本实验室导师承诺给他的一个项目也因为这次成绩换了别人。

对于像东东这样的孩子来说,拼命的意义,其实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但这也会耗尽他的精力

NO.2

在比较中更加努力

很多孩子害怕自己一旦停下来,就会被人落下,而“落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即便做不到,也会一直撑下去,“因为做得到的人会说要看你付出多少努力”。

回到教室,小月瘫在座位上,看着课本发呆。



“你看你同桌,课间都在刷题,下了晚自习还主动留下继续学习,你要和他一样努力啊!”班主任的话在耳边响起。



“是啊,我也得再加把劲才行。”小月暗暗给自己打气,哪怕她已经是班上每天来得最早、睡觉最晚的学生。

正如日本精神科医生结城裕在《虽然痛苦到崩溃,却无法辞职的理由》这本书里写到:“周围的前辈和同事加班的时间都比我多,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必须更多地加班。”



图片来源:网络

渴望赢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束缚,满地都是六便士,但只有专注自身的人才可以抬头看到月亮

NO.3

在卷的环境中,迷茫地努力

孩子们像一个个被驯服出来的绵羊,成绩很优秀,也很会考试,但他们的内心又很空洞、很虚无、很焦虑

虽然一直在不断寻求上岸的过程,却不知道最终的岸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

豆瓣小组“985废物”里的何漾,高考考了700多的高分,上了中国最好的高校,却总觉得自己也就那样。

小时候,当其他孩子去玩耍,何漾的父母很少允许她出去跟着一起,他们告诉何漾,“现在不努力,以后只会一事无成。”



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标,只是强迫自己更加努力

这样的孩子用过度努力填补意义真空——当无法回答“为何而活”时,用“努力”本身作为存在的证明与价值

2

明明不喜欢,

他们为何还要过度努力?

患了“努力病”的他们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停消耗着自己,一遍遍陷入乌比莫斯环般的死循环

他们为何身处努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NO.1

获得外界认可

上学时,多少人是接受着“天道酬勤”式的教育,努力的孩子会得到大人的夸奖,最后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步入社会,更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乐此不疲地努力着,往往能够升职加薪的总是公司最拼命的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本应该有很多的人生课题,成绩、考学、工作等却几乎成了现在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努力的确解决了很多问题:高分、上岸、升职……



但当一个人是否优秀仅仅只是由他是否足够努力而决定,又有多少人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所谓优秀的标准而过度努力



图片来源:日剧《凪的新生活》

赵安自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努力:

高中刻苦学习、成为年级第一,大学拼命参加各种比赛、发论文,工作以后日复一日的熬夜、过劳,为了某个目标工作得精疲力尽。

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人上人”,他凡事都过度努力,结果,“人上人”没当上,先得了“病上病”——焦虑、脱发、失眠、腰椎损伤……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提出“功绩社会”,抽象概括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功绩社会是一种具有积极属性的社会,充斥着“是的,我们可以办到”,人们过度积极、过度活跃、片刻停不下来

在功绩社会中,人并不是受外力强迫工作,而是自己剥削自己,最终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精疲力竭

NO.2

时代下的被动选择

在这个人人都在奔跑的时代,偶尔歇一歇,反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对于患上“努力病”的这群人来说,不努力不行,一旦被贴上“不够努力”的标签就可能被替代。

今年是彭清林沪漂的第四年,独自在外,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他除了努力没有别的出路。



我觉得忙起来,自己才有价值,才能距离想要的更近。”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很少休息,找了一份便利店的兼职,晚上还在清点货架。

但他也会在过度努力的人生中感到迷茫,看不见未来的方向

上周兼职结束赶末班地铁,结果晕倒在天桥,同事不理解:“兄弟,你这么拼为了什么。”



事实上,周围所有人都在拼命努力:凌晨2点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朋友圈里“自愿加班”的定位打卡成了新常态……

成功的门槛越来越高,自己除了更加努力,还能做什么?虽心有不甘,却也知道时代的滚轮下,努力是作为普通人能够all in的唯一筹码

NO.3

父母的高期望

不可否认,家庭是不少孩子患上“努力病”的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黄奕轩感受不到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但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从小学起他就强迫自己每天只睡5小时,在疲惫和压抑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成绩排名

“一旦没达到他们的要求,我就成了他们嘴里没用的孩子。”对黄奕轩来说,遵循父母的意志,让父母肯定自己,是他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但他却忽略了当时的自己依然是个小孩,更需要父母的爱和支持。

如今,黄奕轩在深圳一家知名企业里担任部门主管。但哪怕是过了这么多年,黄奕轩仍然没有彻底治愈自己的“努力病”。

去年工作最忙的时候,为了带领团队拿下项目,他疲于奔命,最后住院。

当他躺在病床上和同事开会,坐在旁边的父母夸赞他工作努力,鼓励他出院后要更上一层楼。

“在他们眼里,我现在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因为从小到大一刻不歇地努力。”



当孩子的价值仅仅只是被等同于奖项、分数和排名,个体的感受、兴趣、痛苦、挣扎却被忽略:

持续努力这条路上,孩子会“生病”,会产生不安、愧疚,甚至自我否认,缺乏价值感,会在父母的“高期望”中崩溃

3

偶尔的“躺平”,

让孩子放松下来

多少人是在“努力就会有回报”的信仰里长大的,那时候,没有人怀疑努力的意义,它是我们追求进步和成就的动力。



图片来源:网络

但现实的法则早已改变,我们不得不承认,投入与产出不再成正比,努力和成功也似乎没有了直接关系

上野千鹤子教授在东京大学的入学典礼上对着台下意气风发的同学们说“努力未必有回报”的社会在等你。



图片来源:网络

但我们并没有停下来,反而更拼,更狠,更不敢停,患上了“努力病”

我们一边感受到无力感在加剧,一边却更加执着地压榨自己,就像一出剧,人站在舞台上,灯还亮着,却不知道下一句台词该说什么。

作为家长,或许应该告诉孩子:比成为“更好的自己”更重要的,是先成为完整的自己



弦紧绷久了会断,人生也不能用力过猛。正因如此,即使整个社会都在鼓吹要拼命奔跑,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暂停下来,学会去“释压”

比起一味地接受压力,试图依靠努力缓解压力,会释放压力,才能保持最佳生命力,继而输出最强行动力。

就像英国作家格雷戈·麦吉沃恩在著作《轻松主义》中揭露的:“过度的努力会适得其反。”

此外,家长要教会孩子克服对失败的焦虑和恐惧,真正的成功是让过程成为动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图片来源:网络

当孩子感觉迷茫的时候就歇一歇,允许他们慢下来、允许他们暂时掉队。

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过度努力: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中写道:

“当我们没办法与自己内心接触,就没办法正视自己的恐惧。‘过度努力’,只是面对恐惧时的一个习惯,一个想得到安全感的防卫机制和生存策略而已。”

那么,当我们愿意无条件地爱着、接纳与理解自己,我们会发现,我们能够给自己的支持与力量,比想象的多很多,而这并不依靠于过度努力

参考资料:

[1]学人Scholar:为什么越努力,人生越像一场骗局?

[2]三联生活周刊:过度努力,其实是一种“浪费”

[3]Letsight:16岁信奥竞赛神童坠楼,多少父母还在进行工具人教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