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北京某高校食堂后厨的灯亮了。

黄可套上沾着面粉的围裙,抄起擀面杖开始揉面。

50斤的面粉袋扛在肩上时,她的手指关节因长期浸泡冷水而红肿发亮,蒸笼掀开的瞬间,热气裹着水珠扑在脸上,烫得人一激灵。

这已经是她第327天重复同样的工作。



谁也没想到,北大硕士毕业后的她,竟然成了母校食堂里最年轻的“阿姨”。

哪知道,两年后这段经历会像一颗炸弹,炸出全网对“高学历低就业”的疯狂讨论?

有人骂她“浪费教育资源”,有人赞她“活出自我”,而黄可只是擦擦汗,在社交平台敲下一句话:“自洽赢过一切体面。”

01

2016年,湖南衡阳某村庄放了一整夜鞭炮。

18岁的黄可考上北大,成了全县近十年唯一一个“进京状元”。

父母是公交司机,全家月收入不到五千,政府奖励的五千块钱刚够买行李箱。

乡亲们都说:“这丫头以后要当大官、赚大钱!”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2022年硕士毕业季,当同学们挤破头冲进互联网大厂时,黄可默默提交了留校食堂工作的申请。



消息传回老家,父亲气得摔了茶杯:“我停掉社保供你读书,你就去给人盛饭?”

村里流言四起,连邻居家辍学打工的小伙子都嘲笑:“早知当厨子,何必考北大?”

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总在及格线挣扎的姑娘经历过怎样的撕裂。

高考数学刚过90分,保研时是候补名单里的“捡漏王”,互联网公司实习期被KPI逼到晕倒送医。

医生诊断书上“心脾肾全有问题”八个字,彻底浇灭了她对脑力劳动的幻想。

“盯着电脑写代码时,我觉得自己像台生锈的机器。”

02

在食堂窗口打饭的第一周,黄可发现学生们总把青菜拨到一边。

“他们不是挑食,是嫌食堂菜太油。”营养学出身的她灵光一闪,推出少油少盐的藜麦饭套餐,窗口前排起长队。

有学生认出她:“学姐,你这算降维打击吧?”她笑着递过餐盘:“能让你们多吃两口蔬菜,比写十篇论文开心。”



但善意抵不过流量的暴力。某天,北大硕士沦为食堂阿姨突然冲上热搜,评论区炸了锅。

有人算账:“硕士月薪五千,不如初中毕业去送外卖!”营销号掐头去尾,把她轮岗锻炼的经历简化成“躺平摆烂”。

最扎心的是母校教授的私信:“你知道多少贫困生梦寐以求你的机会吗?”

面对质疑,黄可拍下凌晨四点的后厨,泡肿的双手、写满笔记的《团餐供应链管理》、和师傅们讨论菜品搭配的会议记录。

“如果只是为了钱,我早去当网红了,但让每个学生吃上放心饭,这事得有人做。”她在直播里平静地说。

03

对于这件事,支持者搬出数据。

2023年“双一流”高校生进入餐饮业的人数比五年前激增1.8倍,某招聘网站47.6%的00后接受“蓝领化就业”。

反对者痛心疾首:“北大就该培养精英!这是给‘读书无用论’递刀子!”



但鲜少有人注意,黄可的“逆行”藏着多少精细算计。

北大食堂年采购额超亿元,管理48个餐厅,她轮岗时记录的供应链漏洞后来成了某团餐公司的改革方案。

健康餐窗口的运营数据,被她整理成《高校营养配餐标准》投稿行业期刊。

“一线经验才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现在的食堂经理黄可,早已不是那个被蒸笼烫哭的姑娘。

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案例并非孤例。

农学博士回乡养鸡,用自动化系统让村民收入翻番,程序员转行卖煎饼,靠算法算出“爆款套餐”日入过万。

当我们在嘲讽“硕士当阿姨”时,或许该问问:为什么送外卖的硕士是悲剧,而卖猪肉的北大生开连锁店就成了励志典范?

04

2024年春天,黄可辞职了。

学校承诺的编制因政策变动落空,北京飞涨的房租和父母住院的账单让她不得不低头。

“先活着,才能追梦。”她在告别视频里苦笑,转身注册了“健康食堂黄老师”账号,教网友做减脂餐。

有人骂她“终于暴露网红真面目”,她却把直播打赏全部捐给山区小学食堂:“如果流量能让孩子们多吃一口鸡蛋,我认。”



这场持续三年的舆论拉锯战,最终让我们看清,教育的本质不该是批量生产“社会期待的产品”,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就像有网友在评论区写的:“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当985研究生卖土豆泥、博士当“鸡倌”不再成为新闻,当职业选择不再被学历绑架,或许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人尽其才”四个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