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上,特朗普公然发出威胁。对此,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改变了以往对特朗普的称呼,直接斥其为“欺诈者”,与此同时,中国为伊朗仗义执言。那么,哈梅内伊的表态有何意图?美国真的会对伊朗动手吗?




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返回华盛顿的专机上向随行记者宣称,美国已向伊朗递交一份有关核计划的提案,要求伊朗尽快回应,不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虽未把话挑明,但意图已很明显——若伊朗不照做,美国就要采取强硬手段。
这不是特朗普首次使用此类威胁性话语,自重新入主白宫后,特朗普重启“极限施压”政策,企图使伊朗石油出口归零,还多次扬言若谈判失败,将进行“史无前例的轰炸”。




据报道,当前美方提案的核心矛盾在于对伊朗核活动的限制程度。尽管特朗普未公开细节,但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内部在允许伊朗保留何种程度的铀浓缩能力上存在分歧。部分官员坚决要求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包括民用领域;另一些人则认可将浓缩铀纯度控制在3.67%以内的方案。
对此,伊朗态度明确:可以谈判,但不会屈服。特别是在民用核能力问题上,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明确表示——伊朗不会放弃铀浓缩。伊方还透露,美方在谈判中常常表述含糊,提出的内容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德黑兰认为,这根本不是诚心谈判,而是带有目的的布局,是在搞“政治把戏”和“媒体操作”。
同时,面对美方压力,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回应越发犀利。当地时间5月17日,他在社交媒体连发七条帖子,指责特朗普在中东访问期间的言论“水准低下”,称其以武力实现和平的说法是“假话”,还嘲讽这些言论“让美国人民丢脸”。
显然,哈梅内伊的语气比以往更加强硬,他之前对美国还遵循基本外交礼仪,现在直接改变称呼,称特朗普为“欺诈者”。这表明伊朗内部对美方的不满早已积压许久,而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彻底将这种不满引爆。
不过,伊朗也并未完全关闭沟通的大门。此前哈梅内伊的一名高级顾问沙姆哈尼表示,如果美方解除所有经济制裁,伊朗愿意达成一个有条件的协议。这个协议可包括不制造核武器、销毁高浓缩铀、允许国际监督等内容。甚至当记者问他,如果美国答应这些条件,伊朗是否立即签署协议时,他回答:“是的。”




这话说得很明白,伊朗并非不想谈判,也不是没有底线,而是希望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获取实际利益,尤其是解除经济制裁。过去几年,美国的制裁确实让伊朗经济遭受不少影响。如果真能通过协议得到实际经济利益,伊朗当然愿意——但前提是美国不能耍手段、搞两面派。
事实上,这种表面强硬与私下试探并存的策略,也反映出伊朗的现实困境。经济上,美国制裁使伊朗石油出口从每日200万桶锐减至40万桶,虽在拜登时期回升至160万桶,但特朗普重启制裁后又再次承压;军事上,以色列多次暗示可能空袭核设施,而伊朗地下设施的抗打击能力尚未经实战检验;地缘政治方面,叙利亚政局的变动削弱了伊朗主导的“抵抗之弧”,使其区域影响力受损。
从这种困境来看,哈梅内伊称特朗普为“欺诈者”,既是国内政治需求,也是为谈判争取空间。通过公开羞辱美方领导人,伊朗既强化了“反霸权”形象,又将谈判僵局的责任推给美国,这种策略与2015年伊核协议谈判时的柔性姿态形成对比,也体现出特朗普政府信用破产的后果。
在美伊激烈对抗之时,中国也说了公道话,5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再次强调:“中方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愿为推动解决方案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立场与今年4月中俄伊北京会晤的联合声明一脉相承,当时三国共同呼吁“对话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显然,与美方“非此即彼”的施压不同,中国的解决方案更注重利益平衡。一方面承认伊朗的安全关切,反对将地区动荡简单归咎于某国;另一方面坚持核不扩散原则,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这种务实态度充分维护了国际体系的稳定。
不过,尽管美伊之间火药味很浓,但双方仍保留谈判窗口。伊朗提出“通过第三方间接谈判”,美国特使威特科夫称第四轮会谈“令人鼓舞”,这些信号表明底线还没有完全被突破。也就是说,目前美伊之间还不至于兵戎相见,但风险确实在增加——特朗普的话越来越强硬,哈梅内伊对他的称呼从“美国总统”变成了“欺诈者”,这表明双方的信任基础已经消耗殆尽。




如果后续谈判继续受阻,不排除会出现军事摩擦的可能。总之,特朗普已经摊牌,伊朗也表明底线。谈不谈、怎么谈、是否动手,都取决于双方接下来的接触。历史经验表明,军事威胁从未真正解决伊核问题。2019年特朗普叫停空袭、2025年伊朗暂时关闭核设施避险,都说明双方深知冲突代价高昂。说到底,理性的选择仍然是回到谈判桌前,就看双方接下来如何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