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有父母看不得孩子快乐。
有个大三女生,就因为手抄课表,她爸妈就怀疑她在学校不学好,生活费一开始给 1500 块,后来越来越少,每次就给 200 块。
当她工整地用钢笔将课程安排誊写在笔记本上时,或许只是出于对学习的仪式感,或是想让课表更便于携带查阅,却未曾料到这份用心竟成为父母眼中 “不务正业” 的证据。
父母拿着大二手机 APP 里密密麻麻的电子课表,与大三这份工整的手抄课表反复对比,在他们的认知里,课程数量的减少、记录方式的改变,都成了女儿 “堕落” 的征兆。
对女儿的 “制裁” 悄无声息却又极具杀伤力。生活费从最初的 1500 元逐月递减,直至每次只给 200 元,这种断崖式的削减,不仅切断了物质来源,更在情感上筑起一道冰冷的高墙。200 元的生活费,在物价日益增长的当下,连最基本的三餐都难以保障,女生不得不频繁开口向父母求助。每一次讨要生活费时,她都要面对父母的质问与怀疑。
天底下难道真有不盼着孩子好的父母吗?其实人都是复杂的,父母肯定也希望孩子好,就是有些行为背后的心态让人不能理解。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误解,就是因为自己不自信。就像那个大三学生手抄课表,换别人看,可能觉得这孩子挺认真的,可她妈妈倒好,就觉得孩子“学坏”了。她就凭着自己以前上学时候的想法,去猜已经很优秀的孩子,这既不公平,还有种嫉妒的心理在里头。
这种让人心里别扭的亲子关系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扎心的真相。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修正液”,想通过孩子弥补自己这辈子的遗憾。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控制不住了,就开始慌,心态就变了。就好比家长看不懂孩子喜欢的新鲜玩意儿,就觉得孩子堕落了。在他们心里,快乐都好像成了不好的东西,可能是以前日子不好过,怕“乐极生悲”,留下阴影了。还有那种打着“为你好”旗号干的事儿,像减少孩子生活费,这其实就是一种经济上的逼迫,比打骂孩子还伤人。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父母大多也不是啥坏人,就是以前自己受过伤,经历过难事儿,不知不觉就把这些变成了绑住孩子的绳子。孩子要是想打破这种怪圈,就得学会分清自己的情绪和父母的焦虑,别让父母的情绪影响自己太多。
还得学会给自己的爱“上把锁”,别太在意父母那些负面的评价,坚持做自己。
啥时候能大大方方地在太阳底下开心生活,不再因为父母可能皱个眉头就担心,那估计就算是真正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