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劳动教育与红色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5月18日,保定理工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共青团员代表走进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开展“品读红色日记,践行劳动精神”主题社会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劳动教育为底色,以红色日记为载体,带领青年学子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劳动精神的根脉,在实践行动中彰显青春担当。
踏入博物馆,数千本珍贵日记与手稿如同一部部鲜活的劳动史诗。团员青年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穿越革命战争年代的战地日记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作手记:从“埋骨何须桑梓地”的革命豪情中,窥见战士们自制武器、担架的劳动智慧;在“双手茧花筑粮仓”的建设叙事里,读懂拓荒者垦荒地、修水渠的奋斗图景。特别聚焦雷锋“钉钉子精神”劳动感悟日记、王进喜油田建设手账等珍贵史料,团员青年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历史”的真理——革命年代的劳动是生存之战、建设之力,新时代的劳动则是强国之基、青春之光。
参观结束后,一场以“劳动-奋斗-青春”为主题的研讨交流会将思考引向深入。团员青年结合日记中的劳动故事,碰撞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多元解读。以“南泥湾开荒”为例,有同学提出“劳动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倡议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主动参与校园劳动岗;从“三线建设者”工作日志中,有同学提炼出劳动创造价值”理念,计划深入乡村开展产业调研,用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
本次活动创新“红色文化+劳动教育”模式,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话”,通过日记史料挖掘劳动精神的历史脉络,同步部署“劳动志愿服务”“劳动标兵评选”等现实行动,构建“知史—悟理—践行”闭环。
“看着日记里先辈们磨破的手掌、沾泥的笔记,才真正明白‘劳动最光荣’的分量。”团员代表张育恒同学在分享中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在课堂上学知识,更要在劳动中练本领,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劳动课’中闪光。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溯源之旅,更是一堂行走的劳动教育课。据介绍,保定理工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紧扣劳动教育月等关键节点,持续深化“红色资源挖掘—劳动课程开发—实践平台搭建—评价体系完善”育人链条,着力培养“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信仰、手上有技能”的新时代奋斗者,让“劳动最光荣”的时代风尚在校园落地生根。
保定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