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在博物馆

仪表维修工看见

青铜神树树枝分叉处的铜液流淌纹路

像极了自己补焊蒸汽管道的痕迹

在博物馆

机电安装队队员看见

化石修复师某月清理围岩耗时278小时

想到上周自己处理断层带顶板花了276小时

在博物馆

货装值班员看见

魏晋墓砖画里没有嘴巴的驿使

想到货装员核对铅封时的沉默专注

走进博物馆

你会和一些古老的灵魂不期而遇

也可能在其中看到当下的自己

一座博物馆

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因为今天是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仪表维修工刘玥含:

焊点会氧化,但匠心永不生锈


我最初是冲着三星堆博物馆的神秘去的,数千件文物,没有一个文字,那时候的人们如何交流?怎么制造出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直到3.96米高的青铜神树出现在眼前,我职业病发作般数起它的焊接点。树枝分叉处的铜液流淌纹路,像极了有一次抢修时看到的蒸汽管道补焊痕迹。讲解员说这些焊缝误差不到1毫米,我偷偷比了下大拇指——这不就是我们考核表上的“A级工艺标准”?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背形网格器,这件器物采用榫式焊接工艺,四角龙头与网格主体通过铜液精准咬合,这样小巧精密的物件,误差同样不超过1毫米。去年检修机组时,我曾看过类似结构的仪表接头,但我们是用激光校准。古人也有激光吗?如果全靠手感,这需要怎样的专注力?

在沉浸式体验区戴上VR眼镜,我握着虚拟坩埚浇铸青铜器时,一点点用泥范坡度控制铜液流速。古蜀工匠没有说话,也没有文字说明,但我知道他们在浇筑前要堆沙盘、刻沟槽,因为这和我们热电部供汽管道铺设前做的3D模型一模一样。古人用泥范控制铜液流动,我们用DCS系统校准阀门开度,从古至今,工匠们对精度的信仰从未改变。

我还想,那些被称作“祭祀”的仪式,是古人的“安全交底会”吗?想到这里,一切答案好像浮出水面——不需要文字记载,不需要过多说明,这是工匠间的默契。

我知道这份来自四千年前的工业美学背后,是一个个工匠无数次的精雕细琢。从鲁班凳的榫卯智慧到现代精密仪器的毫米级校准,古代工匠用火与铜写下的代码,至今还在工业血脉里运行。焊点会氧化,但匠心永不生锈。(中国石油抚顺石化热电部电气热工作业区仪表维修工 刘玥含)

机电安装队队员王传亮:

对“地下居民”有特殊的亲近感


王传亮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顾桥矿机电安装队的一员,他痴迷博物馆的理由很纯粹:逛博物馆是向历史汲取力量。

作为一名百米井下的矿工,当站在安徽博物院古生物厅的巨型蜥脚类恐龙骨架下,他对这些沉睡1.6亿年的“地下居民”产生了特殊的亲近感。

最震撼的是编号AHM-2017的皖南巨龙股骨化石。这根长达2.3米的灰黑色骨殖表面布满蜂窝状结构,解说牌写着“中生代承重结构的生物力学奇迹”。他忍不住比划自己1.8米的身高,想象这头30吨巨兽如何用这样的骨骼支撑躯体。

让王传亮特别触动的是化石修复师的笔记展板:“2019年3月,耗时278小时清理围岩”。这数字让他会心一笑——上周他处理断层带顶板,正好用了276个工时。(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顾桥矿 左琦 许翔)

货装值班员陈洋溢:

被不完美的痕迹打动


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是个阴雨天,青铜奔马在玻璃展柜里踏云而来,蹄下的飞燕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讲的“马踏飞燕”故事——原来博物馆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种把传说变成现实的震撼。

作为在货场待久了的人,见惯了整齐码放的集装箱,却总在博物馆里被“不整齐”的细节打动。

比如那件马家窑的彩陶罐,粗陶胎上的涡纹画得歪歪扭扭,有一道黑彩还没干就被蹭糊了边缘。讲解员说这是五千年前古人手捏的陶坯,我却盯着那些不规则的纹路发呆:多像我自己补扣子时歪歪扭扭的针脚。原来千年前的人也会手抖,也会在做活时走神,这些不完美的痕迹让文物突然有了体温,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年份,而是有人在灶台前、在陶轮边实实在在活过的证据。

还有魏晋墓砖画里的《驿使图》,骑手怀里的简牍让我想起自己登记货单时的本子,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他没有画出来的嘴巴——讲解员说这是为了体现驿使“守口如瓶”的职业操守。我在这幅画前多站一会儿,觉得古人真浪漫,用留白来讲一个关于“责任”的故事。就像我们货装员核对铅封时的沉默专注,有些心意不必说尽,却能穿过千年风沙,让今天的人看见。

在简牍展厅,我发现一枚汉代的“传舍记录”木简,上面用小楷写着“某日,过车三辆,载粟百斛,马五匹,饲草三捆”。这些琐碎的数字让我想起自己账本上的货物清单,原来古今人记东西的心思是相通的:把日子拆开了、揉碎了,记在竹片上、纸上、电脑里,最后都成了时光的碎片。而博物馆就是收集这些碎片的地方,让你知道自己眼下的生活,原是千百年前某个人的延续。

现在逛博物馆,我不再追着讲解员问年代、问价值,而是喜欢在展柜前慢慢晃,看青铜器上的铜绿如何顺着纹路生长,看陶俑的袖口是否留着工匠指甲的划痕,看壁画里的云彩像不像昨天货场天上飘的那朵。这些细碎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细节,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看“文物”,而是在和无数个陌生又熟悉的灵魂打招呼——他们曾和我一样,认真地做着手里的活,认真地过着眼前的日子,而博物馆,就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永不褪色的微笑。(防城港车站货装值班员 陈洋溢)

采油工姜殿军:

退役坦克兵的军博情结


每到一个城市,我总会先寻找军事博物馆。作为一名退役坦克兵,那些钢铁巨兽总能唤醒我血液里的记忆。

走进展厅,我会直奔坦克区。熟悉的机油与钢铁的气息瞬间将我拉回训练场——柴油机的轰鸣、手心发烫的操纵杆、与战友抢修故障的深夜。如今它们静静陈列,履带不再碾过沙场,弹痕仍是历史的勋章。在T-34的倾斜装甲前,在59式微扬的炮管下,我总驻足良久。偶尔听到有游客聊“不知道开坦克是什么感觉”,我会笑着指向剖面图说:“驾驶舱像闷热的铁罐头,但柴油机轰鸣时,澎湃的力量感会让一切不适微不足道。”

我更爱那些“细微”的展品:锈蚀的水壶、磨损的飞行手套、战地日记的残页……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一架伊-16战斗机的仪表盘让我出神——当年年轻的飞行员是否在升空前反复检查指针,是否想过自己能否平安归来?

离开前,我会在心里默默地对展品敬一个军礼。这是退役兵与历史的对话,也是钢铁留给热血者的回声。它们虽不再驰骋,却仿佛在诉说:“有人曾将我们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在履带卷起的尘土中,守护比钢铁更坚硬的信仰。”(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南堡作业区采油工 姜殿军)

桥隧工鲁泳辰:

4年打卡63家博物馆


工作4年来,鲁泳辰已经打卡了63家博物馆。作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的一名桥隧工,工作时他专注于守护高铁桥梁隧道的安全稳定,业余时间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博物馆“发烧友”。

自幼热爱历史的鲁泳辰喜欢旅行,每一地的博物馆必定是他的“打卡首站”。在他眼里,博物馆就像一部微缩版的时光机,静静地记录着城市的前世今生。

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8月1日在河北省博物院邂逅巩立姣在2019年卡塔尔多哈世界田径锦标赛获得的铅球金牌。“那天正好是我从老家兰州乘坐高铁到单位报到,在石家庄转车时,我抽空去参观河北省博物院,没想到竟与这枚金牌不期而遇,更巧的是,当天正是巩立姣在东京奥运会夺冠的日子,这样的巧合太奇妙了!”

那枚沉甸甸的金牌也给鲁泳辰带来启迪:“1厘米的差距,就能改变奖牌的归属。而对于我们桥隧工来说,毫米级的精准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陈涛)

脱硫组组长薛靖文:

博物馆能带来跨界创新的灵感


别人休息日躺平刷剧,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净化所脱硫组组长薛靖文却经常在博物馆一待就是一整天,连手机相册都被各种文物“霸屏”。

作为班组技术骨干,他笑称:“两千年前的青铜蒸馏装置,其气液分离原理与现代天然气脱水工艺异曲同工。”而在文物前的驻足,也许能带来跨界创新的灵感。

在博物馆,薛靖文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斑驳的青铜器、温润的瓷器、沉默的陶俑——它们不催促,不喧哗,只是安静地讲述千年的故事。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思绪可以漫无目的地游荡,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都被暂时搁置在展柜之外。每一次驻足凝视,都是一次心灵的放空;每一次与文物对话,都是一场无声的治愈。

创新需要历史的滋养,快节奏中更要守护灵魂的诗意栖居。下次路过博物馆,你不妨也推门而入——那里藏着解锁未来的密码,也安放着治愈当下的温柔。(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伍智菡)

支护工余春佺:

博物馆让我更了解这片土地


余春佺是新疆能化硫磺沟煤矿采煤一线的支护工。2024年大学毕业后,踏上了西行之路。在入职培训中,他第一次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从此推开了一扇通往璀璨文化世界的大门。

“在新疆博物馆里,我了解到新疆大地各民族共同创造、交融的文化,每一处都闪耀着独特魅力。这让我更坚定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决心。”他说。

他最喜欢的是这里的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一块汉代蜀锦护臂,1995年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发现之一。“这块织锦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色彩鲜艳、纹样清晰,背后是古代工匠的极致匠心和对技艺的坚守。”他说,“五星出东方”的祥瑞寓意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扎根新疆,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新疆能化硫磺沟煤矿 苏亚蓉)

宣传干事陆薪宇:

博物馆用建筑语言诠释了时间的伦理


我们公司的建设项目分布在各地,做宣传想要写出打动人心的工程故事,得先去当地博物馆“补课”,这成了我的职业习惯——那些沉默的陶俑、斑驳的铜铁,都像是地域文明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的胎记,从中能汲取采写的灵感。

在我去过的博物馆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是比较特殊的存在——是我们团队承建的。博物馆的建筑外层是倾斜的墙面,采用的是粗粝的石材,寓意文物粗糙的外表及考古场景中层层叠叠的土层。视线向上,随着外壳的层层“剥落”,露出了以展厅为主体的巨大建筑。

要实现这样层次分明的外形结构,项目采用梁式筏型基础,基础呈“凸”字形,运用大面积上翻梁施工工艺,即主梁在底板上方,目的是在地下设置架空层,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然而上翻梁局部高度达2.9米,大面积的上翻梁混凝土浇筑成为难题。浇筑时正值寒冬,1500名工人齐上阵,大家齐心协力的呐喊声与地泵车的轰鸣声交相呼应,一次性完成了1.58万立方米混凝土连续浇筑施工。

在我眼中,博物馆用建筑语言诠释了时间的伦理——既非复制亦非割裂,恰似琥珀包裹住远古的蝉翼,既保存了生命痕迹,又透过每个时代的光亮。(中建二局二公司广州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干事 陆薪宇)

机车电工 许彬:

我读到了铁路人写给未来的信笺


阳光斜斜洒进广州铁路博物馆的玻璃穹顶,老式蒸汽机车的轮廓在光影中愈发庄重。作为铁路职工,这里的一件件展品让我看到了铁路人职业基因里的密码,在斑驳的岁月里叩击着我的心弦。在“安全警示厅”的玻璃柜里,一盏铜制煤油信号灯泛着幽绿的光泽。1959年湘黔铁路建设时,它曾被工班长老周系在腰间。暴雨夜抢修隧道时,灯芯被泥石流冲灭,老周却高举灯体为工友照亮逃生通道,自己被塌方掩埋。如今灯座凹陷处,还留着他妻子用指甲刻的“平安”二字。

这些沉默的老物件,是铁路人写给未来的信笺,诉说着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广铁集团株洲机务段机车电工 许彬)

新闻编辑向玉婷:

我被816基地深深震撼


不久前,我参观了重庆涪陵区816核工程基地遗址。我自己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藏在深山之中的水电站,因此我起初对这次参观兴致缺缺。然而,踏入816基地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

踏入深山中的巨型人工洞体,幽暗长廊里的通风管道、斑驳的混凝土墙面,无声诉说着建设者隐姓埋名的奉献。这座始建于1966年的神秘工程,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厚重使命。6万多建设者汇聚于此,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四个阶段,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触摸到平凡人在时代浪潮中的伟大。

大小各异的洞室、高耸的墙壁,皆是先辈们用双手铸就。闭上双眼,我仿佛能看见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手搬、用肩扛、用车推,每一滴汗水都倾注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坚守。

走出基地,夕阳恰好为洞口镀上金边,将山体剖面切割成巨大的年轮,那些深浅不一的施工痕迹,像时光镌刻的甲骨文,诉说着那用17载热血浇筑的史诗。(重庆彭水水电公司党建部新闻编辑 向玉婷)

宣传员张冬至:

博物馆像一座座桥


闲暇时我爱往博物馆跑,对我来说,那些展厅里藏着的不仅是老物件,更是一段段能摸得着的历史。作为一个湖北荆门人,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参观本地特色博物馆的感受。

小时候我常听太爷爷说“上水库”。在漳河工程历史文化主题展览馆,看着展柜中斑驳的施工日志、泛黄的老照片,我似乎看到了太爷爷那辈人在没有挖机等大型工程设备的条件下,仅用人力、用牛车筑起“人工天河”——漳河水库的艰苦,也更深刻地体悟到先辈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远见卓识。

在蜜蜂博物馆,孩子们举着放大镜观察着蜂箱陶俑,我却被墙角的老蜂衣触动——粗麻布缝成连帽衫,袖口扎着草绳。三千年前的养蜂人穿着它攀崖寻蜜时,可曾想过后人会站在恒温展柜前惊叹他们的智慧?

在家风博物馆,我读到了很多荆门当地的家风故事。在农耕博物馆,有“滚架”“风斗”等我小时候见过但都叫不上名字的劳动工具。

有人说博物馆是时间的仓库,我倒觉得它们更像一座座桥。当我带着女儿观看展品时,忽然希望三十年或四十年后的她,也能在某个展厅里带着她的孩子与今天的我们重逢,讲述着我们当年的故事。(中国能建葛洲坝钟祥水泥公司综合部宣传员 张冬至)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415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