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一身浩然正气、廉洁自律的王震将军,在谈及自己的家规时,总是一个字“严”。
王震(右)
他在新疆工作时,每月都会给家中寄钱,本想着自己节省一些,亲人好过一些,却没想到三弟拿了这些钱,想要盖起“王家大院”。
这让王震大为光火,一怒之下便断供了赡养费,还书信一封:
“再靠我占便宜,定要斗争你!”
王震从不愿搞特殊,他那颗铁血无私的心,任谁都动摇不得,亲弟弟不可,甚至连母亲最终遗愿亦不可。
她的期盼
王震当了大半辈子的人民公仆,开垦南泥湾、建设新疆,不达目标不剃胡,他听过太多人叫他“王胡子”、“雷震子”,可令他最为想念的,还是那一声“开伢子”。
“开伢子,在私塾里要好好念书,听先生的话莫要惹事。”
5岁的王震,也就是王余开,被妈妈董奇谱送去了邻村的私塾读书,那时正是1913年,位于湖南浏阳的王家并不富有,但董奇谱觉得,家里再穷,也不能让孩子无书可读。
去私塾之前,董奇谱就为王震织好了一套新衣服,并将它染成深蓝色,随后又用剩余的碎布,做了一个小书包,书包搭在王震小小的肩上,董奇谱来回看了好一会儿,才满意地点点头。
每当王震放学时,董奇谱总会站在村口,远远地喊上一句“开伢子”,王震听到后,再贪玩的心,也抵不住回家的脚步。
原以为这样的生活会继续下去,但当王震到了14岁时,祖父的一句话,彻底终止了他的学业生涯:
“开伢子也该回来下地干活了。”
祖父并不指望王震能靠读书做官,只要求他会识字就行。
家中老人心意已决,董奇谱也无法再说些什么,就这样,王震回归到了田野之间。
这时,他才慢慢发觉,他的母亲似乎比以前要憔悴许多,她每天都要坐在那台似乎永不停歇的织布机前,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穿戴的头帕,也早已变得破旧不堪。
王震不禁想,一定要为母亲买一条新的头帕。
十几岁正值年少气盛,王震不甘做一辈子的农民,困于乡土之间,他总是在试图寻找新出路。
他看到,他的四叔经常往返于城村之间,每次来时,会把一些土特产装到车上运走,几天之后,又带着一个空车子,以及一些银钱、日用品回来。
又一年的春天,四叔回来了,王震便做了一个决定,那天他来到董奇谱的面前,告诉他自己要出去一趟,不用为他担心。
董奇谱本以为是个平常小事,并没有在意,然而,接连好几日,王震再未回过家,这让全家上下着急坏了。
没想到,还未过多久,四叔从外地回来,带来了一条新头帕,他告诉董奇谱:
“这是开伢子买的,开伢子现在跟着我去长沙,学人拉洋车,赚到第一笔钱就买了头帕。”
这些话,让董奇谱听了既欣喜,又心酸。
开伢子这一走,就是好几年,几年里,董奇谱只能从四叔那里听来一些琐碎的消息:开伢子当上了铁路工人;开伢子加入了工会,加入了共产党;开伢子改了名,叫王震。
王震
董奇谱听说过关于党的事情,她向来相信党,所以,这次她是打心眼里为儿子感到骄傲。
时隔五年,21岁的开伢子回到了浏阳,董奇谱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儿子,儿子长大了,已经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然而,没过多久,开伢子又要离开,董奇谱知道,她的雷震子始终要出去纵横驰骋的。
只是他这次离开,要带着一支上百人的年轻队伍,前往湘赣苏区,加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之中。
开伢子的父亲为了鼓励他,也随着他踏上了革命之路,董奇谱看到父子二人跟着党为革命而奋斗,欣慰要多于不舍。
在那段热烈的革命时期,开伢子很少回过家,不过,他会将一些红军伤员送到家中休养,以此来向母亲报平安。
董奇谱总怕自己做得不够多,她十分用心地照顾着红军们,待到他们伤势好了,再悄悄地将他们送走。
然后,一个人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年头。
将军的坚决
革命,并非头脑一热之事,在整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人牺牲。董奇谱不知道,她的开伢子也未预料到,父亲就这样牺牲在了战场上。
王震一度为此悲愤不已,他认为是自己没有保护好父亲,同时,他还想到远在家乡的母亲,不由地担心她是否会受牵连,遭到迫害。
然而,由于局势的原因,王震常年同红军队伍辗转多地,与反动派展开游击作战,没有办法回家。
其实,王震想得没有错,确实有一些反动派来找过董奇谱的麻烦,他们将她抓起来拷问,但董奇谱宁愿忍受折磨,也不愿透露给敌人一丝消息,幸而得到当地群众的帮助,她才从中逃脱。
图片来源网络
只是王震并不知晓这些事,因为那时他面对的,还有更多、更艰巨的事情。
几年间,战场上的出生入死,奋勇杀敌,让王震之类的红军们成长得越来越快,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五十年代初,王震受毛主席之命,前往大西北,促成新疆的和平解放,不久,他又开始担任起戍边将军,负责新疆的建设和发展。
平日里工作很辛苦,王震却毫无怨言,每天会去到各个地方察看,与工作人员们风餐露宿。
当他看到那些淳朴的农民家庭时,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他们已经有很多年未见过面了,于是,他决定将母亲接到新疆。
母子二人相见不久,董奇谱就提出,过一阵子就回老家浏阳。
这时,王震才明白,母亲到新疆之后,虽然生活上衣食无忧,可一辈子过惯了苦日子的她,并未感到轻松,她始终认为自己不该享受,而是应该回到家乡,继续当个勤勤恳恳的老百姓。
王震向来尊重她的意见,也就没有挽留,他将母亲送回去,每个月拿出大部分工资给她寄去当生活费,他想着,自己再怎么苦,从今往后也不能让母亲受苦。
王震在老家有个弟弟,叫做王余美,这么多年来,一直由他负责照顾着母亲董奇谱。
当时,他看哥哥王震飞黄腾达,当上了“封疆大臣”,便想着依靠哥哥来改善一下生活。
于是,王余美在1952年,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想在老家修一栋大屋,让家里人过得舒服一些,说:
“全家人为了你这个大哥,当几十年的‘匪属’,受了很多苦,父亲、叔叔和弟弟全都牺牲了,母亲也挨过敌人的毒打,你理应出一些钱修屋子,一是尽孝,二是安慰亲人。”
没想到王震对待这封来信,颇为冷酷无情:
“妈妈回家去住,我负责砌两间房子,但不能靠我占便宜,更不能靠我耍威风.....你定要我拿钱,我写信给农会,发动大家斗争你!”
王震的良苦用心,王余美并不理解,反而认为其相当无情,当时的王家宅子已经相当破旧,王余美之所以要修王家大院,除了私心之外,其实也是想让母亲住上好房子。
见哥哥毫不理会,王余美便自作主张地修了几间房屋。
然而,在王震看来,弟弟修大院,实在是太过张狂,他把他们共产党的官员当成什么了!
一怒之下,王震从此断了赡养费,他将钱寄给当地政府,由他们代为供给,并交代对方:
“余钱归公,不给亲属。”
王震离家多年来,母亲因为他吃了许多苦,他怎会忘记!可他是党员,他不仅是董奇谱一人的儿子,还是全国人民的儿子,全国有那么多百姓在受苦,他怎能以一己之私,罔顾他人之苦!
董奇谱上了年纪,人老心却不老,还是毫不保留地支持儿子王震。
图片来源网络
她告诫三儿子不准再打扰大哥,同时让人写信给王震,让他好好工作,注意身体,家里的事不用操心。
未能实现的遗愿
自那以后,王震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只是,母亲越是理解他,他越是觉得十分愧对她。
在他调回北京不久,便立刻将母亲接到北京来住,他知道母亲并非因首都而来,是因想念他而来,他也知道母亲会走,但他只想尽自己所能,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地陪伴母亲。
两年之后,董奇谱离开了北京,回到了湖南浏阳,而王震在北京工作几年之后,主动向毛主席请缨,去到江西红星垦殖场,参加劳动和当地建设。
红星垦殖场不比新疆、北京,那里更为艰苦,也更为贫瘠,但王震一点儿都不怕,当年毛主席要他开垦一无所有的南泥湾时,最终还是成功了。
这次,他亦要带着毛主席的期盼,将红星改造成粮仓。
王震来到红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展开实地调研,本着因地制宜的态度搞生产。
正当忙得焦头烂额之际,老家传来消息,母亲董奇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每日总会坐在院子里,念叨着王震的名字。
王震当即决定,将母亲带在身边,亲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那段日子里,王震不停地奔波于各种事务,他的眼睛里却始终充满着希望。
每逢晚饭时,他会坐在简陋的屋舍内,同母亲谈论起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董奇谱作为农村人偶尔会给他一些建议,但大多数都会流露出赞许的神情。
期间,当地的领导曾打算为王震母亲盖一间新房子居住,不过,王震都一一回绝了,他们母子二人,从来不愿意搞任何特殊。
只是二人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1970年的一天,董奇谱病逝在红星垦殖场,王震还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的。
县委来人询问起王震,这次丧事的规格如何办,王震告诉他们:“一切从简。”
不过,在关于丧葬方式上,县委的人却是有些难办了,按照王震故乡的丧葬习俗,讲究入土为安,董奇谱是要被土葬的。
然而,当时国家正提倡丧葬改革,以火葬取代土葬,作为党员干部须起带头作用。
王震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就按照火葬标准去办。”
谁也不清楚,王震做这个决定时,下了多大的决心。
他的母亲,在生前曾留有遗愿,那就是为她举行土葬,这在当时的农村人眼里,其实是一件必须且正常之事,只是自古忠孝难两全,王震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
实行火葬的那天,这位六十二岁的老人,已是哭红了双眼,或许,在望着母亲遗体化作青烟时,他在忏悔:妈妈,未能实现您最后的要求,您一定会谅解我吧!
若是她在天有灵,想必如此深明大义之人,定会原谅他,甚至为他的决定而倍感欣慰吧!
结语:
王震的一生,都在追随着党的脚步,不知疲倦。
从浏阳到南泥湾、到新疆、再到江西红星垦殖场,他秉承着脚踏实地、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将所有心血都交付于人民事业之中,鞭策和感染着今时往日的每一个世人。
他记得太多人民的苦难,唯独忘了自己人,可即便如此,他那无私伟大的母亲,始终理解着他,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
参考资料:
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DSZH199206005.htm(“情·义——王震将军与他的母亲”姚文琦 《党史纵横》1992年06期)
https://moment.rednet.cn/rednetcms/news/indexNews/20150419/99479.html(“红色热土湘东:王震家规’对自己要小气’”《时刻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98001(“开国上将王震为何总和弟弟“过不去”:不准建大屋、“捉拿”惹事的鸭子…”《澎湃新闻》)
https://xuewen.cnki.net/CJFD-FJYK199301015.html(“妈妈啊,妈妈!——王震和他的母亲”姚文琦《昨天·今天·明天(福建党史月刊)》199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