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谣言猛于虎,当“陈奕迅去世”的谣言在各自媒体遍地开花,流量狂欢的盛宴下,折射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失序,更揭示了公众情绪与媒介生态的深层矛盾。



2025年5月15日,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宣布延期高雄演唱会,这本是一场因健康问题引发的正常演出调整,却在短短三天后演变为一场“被去世”的荒诞闹剧。5月18日起,部分自媒体以模糊视频、旧照片及伪造的“台湾疾病管理处声明”为“证据”,散布“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谣言,迅速引发全网恐慌。

谣言的“合理性”恰源于真实事件的嫁接:陈奕迅的健康隐患和近期确诊信息,被造谣者拼凑成“致命结局”。惊悚词条突降热搜,短短20分钟引爆全网讨论。据微博数据,该词条最高峰时每秒涌入2.3万条讨论,连海外粉丝都开始组织线上悼念活动。公众在“后真相”心态下,更倾向于传播符合自身情绪预设的内容,而非事实本身。

谣言的荒诞背后,折射的是流量时代扭曲的生存逻辑。这并非陈奕迅首次“被去世”,几年前类似谣言就曾甚嚣尘上。还有数不清的名人曾经遭遇“被去世”。2014年起,周星驰多次被传“突发心脏病去世”“脑中风病危”,甚至伪造医院诊断书和亲友悼念动态。成龙曾被传拍戏坠亡,后证实为电影特效画面被恶意剪辑。金庸20年内“被去世”20余次,最夸张时一个月内两次“讣告”……这些谣言利用公众人物的健康问题或突发事件制造噱头,通过极端叙事吸引眼球,利用公众对名人健康的高关注度制造“信息黑洞”,疯狂收割流量。

“无端端今年开始很怕死”,陈奕迅一首《怕死》,道出生命责任与死亡焦虑。而歌词中“如老友个个对我实在好,何以要个个也到我丧礼上狂号”一句,恰似对造谣者的讽刺——明明当事人健康无恙,却被恶意编排成一场“全网悼念”的荒诞剧。陈奕迅曾表示,这首歌的灵感源于对黄霑等前辈离世的思考,而如今他本人竟成为谣言主角,更显黑色幽默。

此次谣言事件恰似一场现实版《浮夸》——有人为流量“歇斯底里”,有人以沉默“凝视天花”。当“吃瓜”成为本能,当流量凌驾于真相,我们或许需要一场集体反思:是放任情绪主导认知,还是重建对真相的敬畏?如何建立更高效的信息核查机制、更理性的公众心态?唯有各方努力,让公众、技术、法律与文化形成合力,才能让网络空间少一些“黑色幽默”,多一份真实与尊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校对 潘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