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威胁着众多人的健康。很多人都知道饮食、生活习惯对血压有影响,却容易忽略药物这个因素。实际上,不少常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让血压出现异常波动,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这十类会让血压“失控”的常用药物。
一、含甘草的复方制剂
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它在体内可水解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结构和醛固酮相似,能发挥类似醛固酮的作用,可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促使肾脏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钾离子排出增多。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含甘草酸≥100 mg的制品,平均收缩压可升高5 mmHg(1 mmHg=0.133 kPa)。
典型药物:复方甘草片、甘草类中药制剂。
建议:高血压患者需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必要时监测血压并补充钾剂。
二、类固醇激素
常见的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被广泛用于抗炎、抗过敏等治疗。这类药物会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并转化为糖,导致血糖升高,进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引起水钠潴留。同时,它还能增强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物质的敏感性,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者。
建议:需以最小有效剂量短期使用,长期用药者建议联用利尿剂或RAAS抑制剂(如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三、避孕药
避孕药多由雌激素和孕激素组成。雌激素会增加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使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原水平升高,进而激活RAAS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而且雌激素还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一氧化氮等血管舒张物质分泌减少,血管收缩功能增强。有研究发现,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未服药女性的1.5~2倍,尤其是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女性风险更高。
建议:高血压女性可改用非激素避孕方式,或选择低剂量雌激素制剂,并监测血压。
四、非甾体抗炎药
像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具有舒张血管、排钠利尿的作用,其合成减少后,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血压就会升高。有数据显示,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收缩压可能升高3~5 mmHg,舒张压升高1~3 mmHg。
建议: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对血压影响较小的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并监测血压。
五、麻黄碱类药物
麻黄碱常用于缓解支气管哮喘、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等症状。它能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还能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例如常见的麻黄碱滴鼻液,如果使用不当,经鼻黏膜吸收后,就可能导致血压上升,所以高血压患者使用时一定要遵循医嘱。
建议:避免使用含伪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改用抗组胺药或鼻腔冲洗缓解症状。
六、抗抑郁药
部分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米嗪等),会抑制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血压波动,不过相对三环类抗抑郁药,影响较小。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血压变化。
建议:服用抗抑郁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压,必要时联用降压药。
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但如果服用剂量过大,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样症状,使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特别是收缩压升高较为明显,可能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较大负担。
建议:在使用甲状腺激素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调整剂量,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血压。
八、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这种药物常用于治疗肾性贫血。它可以促进骨髓红细胞前体的增殖和分化,增加红细胞数量。然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具体机制可能与血液黏稠度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有关。有研究表明,约20%~50%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
建议:初始治疗时缓慢调整剂量,监测血红蛋白和血压,必要时联用降压药。
九、拟交感活性药物(α受体激动剂)
例如盐酸米多君,它是一种常用的升压药,通过激动α受体,使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但如果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血压可能会升得过高,超出正常范围,对身体造成危害。对于本身血压就不稳定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更要谨慎,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建议:严格控制剂量,避免用于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十、某些抗菌药物
如两性霉素B,它在治疗真菌感染时,可能会引起肾脏损害,导致肾功能减退。肾脏受损后,水钠排泄功能下降,体内水钠潴留,血压就会升高。此外,部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莫西沙星,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影响血压,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建议:用药期间监测肾功能和血压,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
以上这些药物都有可能影响血压,大家在用药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的患者,更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血压“失控”带来健康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7):603-700.
[2]卢新政.药源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0,47(4):5.
[3]李青泉,和丽丽,李刚.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经常发生却易被忽视的继发性高血压[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7):5.
[4]林江涛.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1,51(4):330-333.